退一步说,万一我李氏后代出现什么混账东西呢。比如自己突发奇想跑出去打仗被人给抓了。这国不可一日无君,没皇帝说不好要乱。可要是秘阁在,平常就是秘阁处理事务,一时之间朝堂完全可以正常运转,省心多了。”
“陛下圣明。”
李昀乐了,“谈不上,既然秘阁会一直保留,那么对于入阁之人也有要求。秘阁设置七位秘阁长,理论不再增加人数。同时在为官期间因违法犯罪或年老请辞等原因外,正常秘阁长以五年为一届。
五年满任时间后,是否继续留任由百官分评及最重要的秘阁成员投票选举决定。一旦秘阁人员少于七人,秘阁成员与我都享有推荐入阁人员的权力,是否入阁依旧由投票决定,理论我同样不发表意见,但具有最终决定权与任免权。”
骞珪等人对李昀说的每一句话都听得很仔细,当他把一大段话讲完,七人大约也明白了李昀的意思。
五年满任后,自身原有官位可以保持,但秘阁长身份需要重新选举。这样一来,也能防止秘阁长权力过于扩大,真的威胁到了皇权。
但同样,秘阁成员具有推荐人员入阁的资格以及是否留任的投票权力。即使皇帝身上有一票否决他们的投票决定跟最终的任免权,可只要秘阁长也具有一部分的权力,这其中就有可以拉扯发挥的空间。
总之,骞珪确实明白了李昀的决心,他竟然真的在限制皇权。这对李昀是无碍,可对他的后代可不怎么有利。
一时之间,骞珪只能佩服李昀的果决,到底是被真龙送玺之人啊。
秘阁一事一直商议到下午,另外又额外设置了秘书办。秘书办在州府就已经有了,里面都是一群人四方学府读书考试后成绩优秀的官二代们,当然也有一些寒门出身的学子或者极少的农户子弟。
这其中农户子弟少也没办法,四方书院最大的作用就是培养底层官吏。这个时代读书是一种垄断品,农户子弟从小基础就落下了,十来岁入四方书院读五年书,哪里比得上那些官二代们。
农户子弟读完,大多都去了县、乡做起了胥吏书佐,只等以后有功绩了再入书院深造上升。而头几名成绩最好的学子,就能入秘书办,主要的工作就是对送上来的文书进行分类。
然后把重要的文书按照处理它们的主官送去,再适当地给主官跑跑腿,学习一下事务处理的方式。
如今大明开国,李昀也没裁撤秘书办。
要是定国,以后全国得有多少要处理的文书送来了。大学生昀哥儿记忆中的《史记》记载秦皇每日处理大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