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九的时间里,是由历朝历代的丞相、首辅,来具体掌握政权运转的。
天子固然富拥天下,唯我独尊;
但同样的:天子多生于深宫之中,既不知喜,也不知忧。
天下到底什么样,百姓过的怎么样,什么事儿该怎么办,很多时候都要看丞相怎么说。
除极个别的乱臣贼子、权臣奸佞外,绝大多数丞相,也都能得到各自君主的信任。
比如某地出现自然灾害,从来没见过这阵仗的华夏天子,几乎必定会慌乱的看向丞相:这可如何是好?
然后丞相就会站出来,摆事实讲道理,全方位无死角的同皇帝解释:自然灾害是个什么东西,会导致什么结果;
咱们朝堂应该派多少人、调配多少物资,来赈济灾民、安定人心。
天子环顾四周,发现满朝公卿百官都点头称是,便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既然丞相这么说,诸公也没有异议,那就按丞相说的办吧……
又或者,天子对自然灾害有一定了解,对于赈济也有一定心得;
但碍于丞相‘百官之首’的身份、地位——尤其是沉浮宦海数十载的丰富经验,便只能承认自己是‘门外汉’,将事务处理方案交给丞相这个‘专业人士’去定夺。
除非开国皇帝,又或是文治武功鼎盛的强势君王,否则,以上两种情况,就是绝大多数封建帝王,在国家遇到事务时的默认处理方式。
而这两种情况,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
——丞相说了算!
情况糟糕一些、恶劣一些,是天子被架空,皇帝只做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实际上的事务决策权,尽数掌握在丞相手中。
而在情况相对乐观、正常一些时,这就意味着丞相,才是天子唯一的参谋、智囊。
说夸张一点,便是丞相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丞相说怎么搞,那就得怎么搞。
这既是封建王朝丞相的滔天权柄,即‘相权’的来源之一,也同样是贯穿华夏历史的‘帝相矛盾’的由来。
——作为富拥天下的封建帝王,却连一件事怎么做、一个问题怎么解决都做不了主,事事都要听朝堂上某个糟老头子的话;
换做谁,心里都不大可能痛快。
时间长了,不痛快就成了猜疑、防备,乃至于,嫉恨。
凭什么?
我老刘/李/赵/朱家的江山,凭啥让他一介外人说了算,让他一个外臣拿主意?
皇帝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皇帝眼中‘把持朝政’‘欺压天子’的丞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