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的《阙特勤碑》就是要写我全胜,并且在碑文上铭刻‘余等令突厥民达于天下有黄金之汗国’、唐军‘百战皆败’等等虚妄之言。
比如后突厥毗伽可汗,还吹嘘自己‘四十四出征、二十次亲、败大唐四十次’,这战报显然是撒谎了,因为战线在不断的向西北扩张,和毗伽可汗的吹嘘南辕北辙。
比如辽国有个典礼,叫春猎射柳,就是在开春的时候,辽国的国主,将宋朝的皇帝画像挂在柳树上,然后辽国君主射箭,‘箭穿宋帝像’后,开始春季的围猎,澶渊之盟的签订,算不上是辽国的全胜,但辽国依旧坚定的宣布全无敌。
比如安南国会纪念两姐妹,征氏姐妹,认为她们是反抗汉朝的英雄人物,而且经过近千年的加工,两个人身上迭加了太多的神话故事,甚至被尊为征圣王。
但大明礼部查遍了旧典,才找到了这两个女子的记载,《后汉书马援列传》曰: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
大概就是,她们造反了,然后马援带兵过去,平定了叛乱,把脑袋送回了洛阳。
比如,倭寇明明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但是传到倭国国内的战报,总是非常滑稽,织田信长都不能确定前线的具体情况,最后大明打到了倭国本土,倭人无不惊骇,我们不是一直在赢吗?怎么大明军打过来了?
这些都是沈鲤为了完善自己的蛮夷常赢说,找到的论据,不仅仅是泰西的蛮夷,甚至连大明周围的蛮夷也是如此,无时无刻不在胜利。
(蛮夷常胜机要疏——节选)
沈鲤认为,蛮夷存在基础即为‘必须赢’的生存机制,一日不赢,即面临脆弱共识的整体崩溃,所以只能宣布无限胜利。
中原并非如此,从古至今都没有无限胜利的说法,赢了两句话,输了三本书,才是常态。
戚继光征朝鲜,指挥得当,稳站稳打,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是精心谋划,其谋划让倭国明明白白去死,看穿了戚继光的规划,也只能按着戚继光的规划去做,这是何等恐怖的战场掌控?
但大明这边的记载就只有‘六捷安边’这么一个概述,又没输,记录那么多作什么?
汉朝时候,大汉视‘白登山之围’为奇耻大辱,并没有宣布过白登山是汉军大胜,而是厉兵秣马,击败了匈奴后宣布获胜;
明朝的时候,土木堡天变后,大明用尽了手段,把被俘的皇帝要了回来,最后也先的脑袋被阿剌知院砍了下来,送到了大明换了赏钱;
中原可以接受输,甚至要对输进行全面的分析、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