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说的基础上、建立在华夷之辩的基础上,而不是饰胜。
大明士大夫普遍可以接受在阳明心学上建立的矛盾说,也可以接受在华夷之辩、矛盾说上建立的大明赢学,而不是蛮夷饰胜赢学。
但大明士大夫阶级,其实真的很难以接受阶级论。
大明士大夫在大明思辨成果文集的传播过程中,对矛盾说的注释进行自己注解,但对阶级论则采用删减、修改的方法,来对抗阶级论的传播。
在许多读书人的眼里,矛盾说很好,甚至值得深入讨论,可阶级论得看统治者是否认可。
张居正写出第二卷分配,就直接烧了,不是皇帝挽救及时,根本不会刊行。
而阶级论第三卷干脆就是朱翊钧写的了,连张居正这个革故鼎新的改革家、变法者,都难以接受第二卷,更别说第三卷了。
朱翊钧和袁可立伸出了同样的手,就是告诉袁可立,他的立场,他们在志向上相同,在行为上相同,在阶级认同上相同,同志同行则同乐者。
“陆树声到全楚会馆索人,朕不认可,他自己选择私门小利,以个人利益为首,那是他的自由,自私在朕看来,是个中性的词,人不自私,那就不是人了。”朱翊钧颇为确切地说道:“但他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儿,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这句话强调的是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那套利己思维,强加于别人身上,这才是有修养,人和人各有不同。
“先生主要是担心袁可立没有人给他撑腰,扛不住一些风波。”熊廷弼为张居正说了句好话,殿试之后,单独宣见了两名学子,这是告诉天下人,袁可立是皇帝罩着,可之前袁可立可没这等殊荣。
人要活在现实里,自己承担不了的风波,要极力去避免,那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找死。
“现在有人给礼卿撑腰了。”朱翊钧当然清楚张居正的担心,怕百年之后,袁可立还没成长起来,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
拜师陆树声,做个看起来有点传统的读书人,对于袁可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否则他就不会骂万历皇帝了,还骂的那么难听。
朱翊钧看着袁可立说道:“礼卿会试的文章,朕看了,你的文章写的很好,六千举人,只有七十份说了这万历维新的弊端。”
袁可立在歌功颂德和针砭时事上选择了后者,他其实早就做出了选择,而不是陆树声上门,才做了选择。
贡院会试多了一个规矩,因为是皇帝发考篮,所以所有的草稿纸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