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第一版,见到头版文章是王文龙所写,姚旅顿时生出兴趣。
目光往下一扫,他不禁“咦”了一声,“这是画出来的?和真实几乎无异了!谁人有这样本事?”
姚旅看到的自然是本期报道之中的照片配图,本时空的人物第一次见到照片,摄影技术带来的如灯取影效果和人手画出来的图像天然让人感觉不同,自然令人感到惊讶。
姚旅仔细查看这一篇文章的配图说明,终于在报纸的侧栏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此文的配图是照片,并且稍稍解释了照片拍摄之法。
“原来这是照相之术并非人手所绘,怪不得如此真实。有趣有趣!”
姚旅看的颇为新鲜,虽然照相机的效果令人惊艳,但其所用的感光染料对于此时稍有见识之人并不算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东西,只不过过去没有人想到能把感光染料曝光之后存留影像罢了。看完解释,姚旅目光又被那几幅照片所吸引。
姚旅只见第一张照片乃是一个大场景:在一片土坡上零零落落有几个工人抬着木头条石之类,还有人背上背着背篓,看起来是个非常小的修缮工程。
第二张照片则是一个民工拿着手杖敲泥土,那照片中地上的土质显然松散,竹制的手杖十分轻易的便插进土中将近两寸。再看见那附近地上留下的脚印,很能看出整一片平地的泥土都没有经辊子压实,这样松散的泥地做晒谷坪都不合格。
接着又有大场景的照片,还加上说明文字,似乎是在讲某地的地形地势。
看完照片之后,姚旅才将目光转向这篇文章的正文,只见标题乃是——《建宁赈灾之怪现状》。
姚旅读了一段,表情渐渐由轻松转为严肃。
“岁在五月,建宁府突遇洪灾。
建宁者,五溪汇流之所,又居山隅,每值汛期,易为洪水所侵。
去岁至冬,寒甚异常,今春汛迟,大雨连降,三月不息,故此次建宁之水患,较往年尤甚。自府城以南,皆受灾害。
余至灾区时,距灾已逾半月,而百姓尚有三成需城中搭帐篷居住,家园尽毁矣。
建宁府虽设粥棚救济,然仅能保百姓温饱,无力治河堤。
余乃筹资,于建宁城北斗埕村筑堤,官民皆愿助之,以为大灾可免。
然而询问知府朱汝器,方知府库赈灾之资多拨瓯宁县,故无力修筑大堤。
又听闻瓯宁县之资多用于木关大堤之修造,遂往查之。至木关之榷场,彼等态度恶劣,阻余车马,不允入内,亦不愿告余其关长所在。通报半日,未得回应。
据余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