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都是仅有分块土地的小农所无法负担的。
就如王文龙前世的清末,从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满清灭亡,全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而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字则仅仅是1%的温和增长。
如果计算起来人均粮食数其实是不断上升的,清末所谓“同光中兴”,无论在税收上,还是在全国的粮食各种工业品产量上都有体现,做不得假。
但满清末年之所以容易闹饥荒,同样是因为土地过度集中。
大多数的农民都成为了无地佃农,这些人的生活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增加的粮食产量成了地主家的财产,和佃农没啥关系。
反而一旦遇到灾荒,温饱线上的小农就要断粮。比起断粮饿死,佃农自然是抢了地主家还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起义四处爆发,造成了全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但是国家反而更加动荡的局面。
祖家的大农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自然不会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王文龙前世的清朝,玉米和马铃薯在北方的推广,最初靠的就是一些小佃农在种植佃种土地的间隙,自己开辟山地种出来的。
因为种地主的田吃不饱,他们必须种植杂粮补充,什么作物产量高,他们就越有种植的倾向。
清代推广的马铃薯和玉米,自然成为这些北方小农的选择,中的人渐渐多了,形成了饮食习惯,大农户也才慢慢开始种植。
听了王文龙的解释,熊廷弼若有所思:
“照此说来,若将此种作物推入民间,倒真能有挺高产量。”
王文龙点头,而且他知道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种植的意义远远不是缓解灾情这么简单。当年辽东为啥会出现“仁宣收边”?说白了不就是因为全球气温降低,在大明初年能够种地的吉林一带都成了难以耕种的地区吗?
没有农民作为基础,辽河套成为游牧生产区,自然被善于游牧的蒙古鞑靼所控制,大明势力都被驱逐。
玉米和马铃薯的推广可以直接扩张农耕区的面积,这才是真正解决劳动问题的关键。
可这第一步却是不好做。
小农贫农往往不读书识字,对于外界消息了解也不多,便是有新作物他们也要很久时间后才能接触到。
王文龙思索着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让普通百姓都知道玉米和马铃薯的途径才行。
一时半会儿他还没想出办法。
祖天定对于农耕之事也只是略略上心,他更关心的是宁远城的安定,问王文龙道:
“先生来宁远赈灾,不知带了多少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