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静观先生会亲手撰文,真是人间惨剧也1
王文龙对于弃婴过程的描写以及父母种种虐待女婴的行为写的露骨又直白,细致的白描仿佛让人看着父母是如何杀死一个可爱的婴儿,难以忍受。
描述溺婴后王文龙又从个体现象引申到溺女情况的严重程度,“据笔者调查,福州府下辖九县有婴儿塔二十四座,大者装尸七十,小者十五,有至三日一满者,略略计算,一月溺婴不下三百,概如此图中遭遇之婴儿每时辰便有一个,到福建全省,数更惊人。”
越山书院的学生至少也是中人之家,正是反对溺女陋习的主要阶层,富长良心,周云升和王祖才看的都是心痛无比。
王文龙的笔触很冰冷,没有多少痛心疾呼,只是拿数字和悲惨的描述平铺直叙,最后王文龙又表示溺女还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溺女严重的地区成年男子娶不到媳妇的比例也是最高,而且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也出现极大问题——在这样的地区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更低。
王文龙笔触客观冰冷,更加让人觉得心如刀扎,仿佛是看着现状一天一天坏下去却毫无办法。
直到结尾:“莆田烈女胡氏办女子纺织厂,产湘妃绸欲救诸女,也属无奈为之,胡夫人言:若不给女子生计,溺女之风无解也。”
王文龙给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才仿佛是让人看见一丝希望。
周云升感叹:“静观先生真是仗义执言。”
王祖才点头佩服:“让女子出门工作,这话若非建阳先生此等大德如何胆敢说出?”
“周朋友敢用女子所产之丝绸吗?”
“如何不敢?正如建阳先生所说,我母也为女子,我妻也为女子,这天下的纺织还不都是女子生产出来的?”
“我也深认此言,就怕买那湘妃纱会被好事者取笑……”
纪实文学的手法果然有威力,越山书院门口许多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章的书生当下都深深感动。
他们本就不拘礼法常常出入青楼酒肆,对于长辈们古板的想法不以为然,此时义愤之下周云升干脆说道:“我欲去买那湘妃纱,可有同道随我前往?”
“我随周朋友去1
“我也要去1
许多书生都轰然响应,但也有一些害怕买了这玩意儿回去会被家中长辈教训不敢跟从。
王文龙的第一篇报道之中就已经把胡氏给拉了出来,并且写明了横锦巷店铺工厂的位置,周云升等人本就是福州的老土地,照着报纸中地点很快就杀到了店铺前。
周云升和王祖才发现店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