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如今的行事风格却大不相同了。
通政司立刻开动宣传机器,破天荒地请了一名翰林院学士做为特约评论员,在新报上文白互译长篇点评。
简而言之。
翰林院认为,自阳明后学泛滥以来,我朝一度军队形象败坏、民族意识低迷、家国认同扭曲。
翰林院指出,政治仪式,乃规范、程序、象征之工具,只有效用之优劣,而无善恶之与否。
翰林院强调,此次大阅,使民用财,物有所值。
在功能上,展示京营将士面貌,构建国家认同,营造集体记忆。
在治理上,对百姓意识进行整合,形成政治认同,使得大政的实施向更多百姓延伸,进而促使大明朝以及天下百姓走向更远的未来。
最后,翰林院同样对穷兵黩武的关切做出回应。
翰林院表示,宣宗皇帝当初的战略收缩,是基于天下赋税沉重之大背景,如今休养生息多年,赋税大有改善,国库日渐充盈,自然不可一概而论。
拿着宣宗成法刻舟求剑,是片面的论证,是孤立的视角,是主观的心态,建议学两年逻辑学再出来搬弄是非。
如此种种。
赫然是开始争夺起了舆论高地。
就在口水战尚且激烈的时候,正月二十六,皇帝又下赦书两道。
“兹有土默特万户忠顺夫人,那颜出·中根·哈屯,掌兵柄,止干戈,筑汉城,主贡市,今以两族讲信修睦,情同父女,万世不改。”
“乃赦封为永宁公主,赐名朱轩姬,封城一座!”
“兹有朝鲜大王,李昖,崇儒重道,诚孝出天,守边保塞二百载,入贡往来十四代,忠恳如前,不曾或改,今以两国之交邻怀柔,上邦之慈爱情深。”
“乃开对朝鲜之海禁,赐莱州海港互市!”
诏书下后,朝鲜使臣入宫拜谢,随即匆匆忙忙离了京。
三娘子则是在亦步亦趋,于皇极门接受了简单的敕封仪式,领旨谢恩,口称父皇。
与此同时,敏锐的豪商当即嗅出银两的味道来。
尤其大长公主、国舅、英国公等各家,先后派出商行掌柜前往归化城与莱州,诸豪商纷纷闻风而动,一时间趋之若鹜。
朝野内外,军政大事,属国外藩,士人商贩,轮流上阵成为焦点,如火如荼。
就这样。
京城上下,吵吵闹闹,马不停蹄地,过完了正月。
……
万历八年,二月初六。
年前年后总有忙不完的事。
才了结大阅,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