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现在汴京城都认可萧砚的仁德之名。
有时候,当权者只需认真对民间释放一些善意,那么便自有万千百姓自发的来拥护他,为他正名,这在短时间来看或许不算什么,但长此以往,“仁德”二字的威力便会彻底爆发出来。
百姓终究是有思维的,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算群雄防备的再严,只要萧砚的名声够大,那么终究会有源源不断的逃民涌向中原。
仁德二字,终究要比穷兵黩武这四个字是更有威力的,而这乱世争锋,归根结底争的就是人口,河东天险,到底也挡不住悠悠民心。
这便是萧砚就算要携朱温、朱友贞二帝西进,调动大军震慑关中敬翔仍然愿意支持的原因所在,敬翔是极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该据理力争。
而汴京逐渐安稳下来,又好似过上了太平时节的日子,萧砚这场登临权柄之顶引发的动乱之事,却仿若一道平地惊雷,终于让整个天下轰然震动。
萧砚胁迫朱温退位后,次日城门解禁,消息便以极为惊人的速度疯狂向外传递,先是整个中原一带,而后齐鲁、淮南、荆南、关中、河北、河东、陇右,便是蜀道艰险之内的蜀中,亦在短短数日内得到了这一惊闻。
鬼王、冥帝二人挟持乱军,勾连禁军,欲以兵变胁迫朱温谋害萧砚,然萧砚提前召河北军南下,先发制人掌控皇城,拥护朱友贞登基,进而再以雷霆当场镇杀一应乱军。
而这场兵乱的罪魁祸首鬼王朱友文,先是从皇城败退,而后来不及勾连禁军入城,便于乱军前伏诛,鬼王死,冥帝欲西逃关中,却同样被萧砚当场镇杀,其麾下玄冥教则由孟婆率领,尽数降伏萧砚。
之后萧砚再以绝对实力拥护朱友贞登基,朱温被迫退位,为萧砚奉于大相国寺。同时,鬼王、冥帝二人之子女后代,尽数被新帝朱友贞诛杀,无一所留。
至于鬼王、冥帝二人党羽,虽被萧砚赦免,然其后这些人马上就以贪官腐吏之罪名被查,三族连坐,家产尽抄,此后本应流放三千里,但新帝登基,故特别开恩,只流放至齐鲁、江陵等军州屯田,为期圆满则可恢复自由身,然子孙三代不可从军、应试。
另卷入乱事协助鬼王之一应禁军将领,东都留守司大小官员军将,除却部分昔日为朝廷大功之人,皆罢官免职,封查家产,或流放辽东,或编管屯田,或刺配为军,新帝开恩,家人不坐,子侄辈不得从军。
此外,改崇政院,恢复枢密院旧称,枢密院兼并兵部,以掌大梁全国军权,萧砚任枢密使兼天策上将,敬翔任同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