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陛下何故谋反(三)
时至今日的洛阳,还是一片闲适安然的气氛。
虽说汴京动乱,又有新晋天策上将奉二帝亲征至此,左右随行兵马数万,但对于正处这天下正中、为大梁西路军伐晋讨岐而筹措粮草军需多年的洛阳来说,却早已视作平常事。
比起关西的凋敝,洛阳好歹还能称一声富庶,大梁但逢西面大战,动辄便有大规模的兵马于洛阳补粮,甚而就是北面潞州前线、当年的河北沧州前线,亦多依靠洛阳转运军需,此乃常态,更别说皇帝携大军驾临西都了,这是年年都有的事,早已让人不足为奇。
至于西面什么蜀军号称十五万出蜀北进岐国,甚或要威胁关西长安等事,也不得让早已略显麻木的洛阳民众有所恐慌。
总体而言,自朱温囊括关中以来,洛阳在大梁这十余年来都算是个安静地方。本来就山水险固,四面关隘环绕,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兵祸威胁,且唐时洛阳就多成为皇家的“就食”之地,经济地位远远大于军事地位,故大梁亦将包括洛阳在内的整个关东河南一带视作源源不断的粮食产地,多年来产出于民,百姓自是早已麻木,不过在这乱世下勉强存活而已。
但比起天下其他诸如河东百姓高压重税的苦逼日子来,洛阳百姓到底还算是可以松一口气,故就算是在当下这个关头,城中也不算紧张,反而平静如常,好似半点不知城外已入驻了近三万禁军,更不知已有万骑气势汹汹的直逼长安而去,仿佛马上就要在这关中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内战来。
百姓不知这些,或者说不在乎这些,却不代表没有人不在乎,在卫尉寺衙署节堂偏厅之内,正三三两两跪坐下去的几人听着外间宛若死城的静谧,都露出了或沉思或愤概的神色。
这几人之中,一人四十许上下,一副淡然懒散的外表,但三缕髯须一丝不苟,冠带装束整齐的无可挑剔,与其懒散模样分外不符,且虽坐在那里不声不响,然一双小眼睛却是在扫时间精光四射,分明是那颇有城府之人。
另外同列的牛存节、袁象先等人俱是武夫,还是声名在外的大将之才,却愿意与这儒士同坐,便可观其人不俗,起码在当下这个节骨眼,其人甚得牛存节等人看重。
此人是为李珽,官拜左谏议大夫兼宣徽副使,虽是清流言官,但位阶不低。尤其是宣徽副使这一职,虽无实权差遣,但一般坐在这个位子上后,若有节度使或两使留后阙,便会以此职兼任。
去岁同州刘知俊反,李珽被朱温从地方召回中枢拜为宣徽副使,显然是要以其兼领同州匡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