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庐州判官,改知楚州。
楚州,同样是东南重州,大抵是现代的蚌埠、淮安地区。
而王子京这个让福建人,至今咬牙切齿的酷吏,也在今年五月份履新——以馆阁修撰,权发遣徐州通判。
徐州是什么地方?赵煦未来的工业基地。
于是,三年前,天下人喊打喊杀的酷吏们,全部上岸。
而无论是御史台还是舆论,对此都是和瞎了一样。
这在大宋很正常!
多的是集天下毁誉于一身的浊流官员,在非议和争议中平步青云的例子。
毕竟,朝廷培养一个士大夫不容易!
何况,在赵煦看来,这些人也只是犯了一些‘小错’而已。
在大是大非上,他们的立场,可比谁都坚定!
每一个都是坚定的帝党!
忠诚度直接拉到顶的那种!
旁的不说,这两三年来,天下舆论,天天抨击他们,骂他们。
将一切罪责和错误,都推给他们。
但他们反驳过吗?给自己辩解过吗?
没有!
所有人都担下了,别人施加给他们的所有罪名。
坦然的将,他们在任上做出来的一切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没有给朝廷、先帝和赵煦,添哪怕半点麻烦。
这样的大臣,可太难找了。
正所谓,板荡见忠臣,疾风识劲草。
于是,他们的起复和履新,就都很正常了。
一忠遮百恶嘛!
何况,这些人的能力,其实都不错。
第二天,七月乙酉(29),赵煦又接到了一个噩耗。
在本月的辛酉日(十二),致仕大臣,宝文阁待制、提举崇福宫王临,于河中府病逝。
讣至,太皇太后、向太后,皆下诏遣使致哀。
并特旨许甘泉县君孟卿卿,于宫中设祭遥哀。
因为,王临是王广渊的胞弟,而王广渊则是孟卿卿的曾外祖父。
其母王氏,就是王广渊的嫡长孙女。
而王广渊和英庙的关系,无须多言。
英庙在潜邸的时候,王广渊就是其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智囊。
其为英庙登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坊间传说英庙在世时,对王广渊言听计从。
据说濮议,就是王广渊的献策。
也因此,太皇太后对王家人,格外看重。
这才有孟卿卿进宫的机会——不然入宫的机会,如此珍贵,哪里轮得到孟家这样一个破落户?
而赵煦在得知了王临病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