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各方影响,徐忠欲进京
“父亲…”
“家主…”
一阵悲戚戚的呼喊声传来徐华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其他的家仆同样跪了下来,整个房间内只剩下皇帝刘欣还在站着。
他即悲伤又无奈的盯着那具冰冷的尸体,心中对之前的告诫若有所思,或许王朝更迭与衰落都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的吧,大汉连着出了六代明君,每一个都拥有着卓越的功绩。
可是康帝宣帝中兴大汉之后,立马犹如气数耗尽一般,国力开始飞速下滑,主要还是君主的问题。
继任者是元帝,元帝的能力也不算差的,最起码能够依靠扶持内臣来掌握局面,虽然理政能力和热情都不强,国家在他手上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可是勉勉强强也算凑合,只能代表大汉开始由盛转衰,亡国之祸倒是没有。
不像现在一样,中央权威崩溃,权臣做大,地方盗贼横行,还发生过一场数十万人规模的大型农民起义,豫州兖州青州等地贼患愈发的严重。
大多都是昔日起义军的残余势力。
这一切的一切,厉帝至少要负一半责任,有时候一个昏君对国家造成的灾难要远比庸君大的多。
庸君有自知之明的,不会上台乱搞,还有一定的识人之明,至少元帝能看清楚能用的,能信的臣子是谁,比如当年的徐宁。
元帝一直以来都信不过王嗣石显这些自己扶上去的臣子,而是将大将军这个官职给了徐宁,中央的兵权也是给了他。
像是什么理政权之类的都是小东西,收回来还是放出去无非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可兵权就不一样了,这是真正的国本!一旦搞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比如先帝就是没把握好度,不仅将大将军和大司马都给了王凤,还准他领尚书事,总揽朝政。
王氏外戚集军事政治权力于一身,最终尾大不掉,甚至能裹挟厉帝本人,当时无论大小事都需要先得到王凤首肯才可以,即使是皇帝已经认可过了。
徐铭辞官以后的五年是王凤权力的巅峰,那时候徐博在专心致志的搞定太学,因此没有功夫反击。
等徐博当上太学令,凭借批红权掌握地方以后,王凤就不敢再那么嚣张了,毕竟长安洛阳才多大,真正支撑着刘氏王朝的还是关东六国的故地。
虽然刘邦是靠前秦旧地崛起的。
“孙证,摆驾回宫吧。”刘欣在告慰一番后便吩咐回去。
徐博身为当朝忠臣,德高望重的太学令,葬礼肯定不会草草了事,必须要大半,所以尸体应该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