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措施违反了所有人的利益!甚至连一向支持皇帝的徐家,声音都小了不少,因为他们也属于豪强地主!限制土地怎么可能没有影响呢。
所以,立场只是不反对并且配合,不会明着支持的。
改革遭遇了极大的阻力
后来,刘欣可能是直接摆烂了,实在推行不下去,所以就大肆赏赐宠臣董贤,导致限田令、限婢令变成了一纸空文,这就相当于向朝中那些权贵妥协了。
看来想要改变土地问题真的不容易,朝中的高官几乎都是既得利益者。
朝会上,刘欣将所有臣子都召集到了未央宫,看样子是有大事要说。
丁明已经当上了大司马,地位稳如泰山,徐华继续担任丞相,没什么变化,因为他已经做到头了。
他的这个丞相地位并不比大司马差,对朝政做到了独断专权。
之前,刘欣也支持过丁明对抗徐华,没错,丁家替代了王家的位置,与徐家抗衡。
但是,很快刘欣就开始发现,这丁明远远不如徐华听话,他强烈反对董贤在朝中任职的大加抨击,对之前的限田令也明确反对。
所以态度逐渐冷淡了起来。
这二百年,皇帝对徐氏的态度是从信任转变为猜忌,之后没多久又立马真香,开始重新扶持起来,一直都是这样。
或许会嫌弃,但最后总能意识到徐家的好,比那群酒囊饭袋,还有无数小心思的废物强多了。
不仅忠诚有保障,能力还很普遍很强,始终有人才产出。
“朕要改制,朕意图恢复三公制度,不知诸位觉得如何啊?如今的制度不伦不类,无法正常运转。”
刘欣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发现丁明越来越不听话了,所以必须分权。
现在大汉的制度就是两极制度,丞相主政,大司马主军并且辅政,实际上还是大司马权力更大。
因为对政务的插手力度也很大,能够直接否决丞相的决策,但在军事上又拥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威。
权力大的离谱,如果丞相不是徐华的话,那早就一家独大了,丞相主不了政,很多时候都会被节制和否决。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之后齐声道:“愿遵从陛下的执意。”
现在大汉还是皇帝说了算的,之前限田令这么大的事都拦不住,更何况改变政治制度呢。
“朕认为,先秦时便使用的三公制度本质上没有问题的,无非是分工上出了差错,但这不能否定他的优越。”
早在建平二年,刘欣就采用了二府制度,废除大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