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交涉
徐华也思考了一下,老祖宗他当然是信任的,更何况自己最初的计划也是用养蛊的方法来为汉室选出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出来。
只不过有点冒险就是了,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刘姓宗亲彻底凋零,自相残杀。
因为过度放权,徐家也什么都管不了,只能看着外人坐收渔翁之利,毕竟逆天而行永远都是困难的,徐华不能未卜先知,在他看来大汉已经是气数已尽了。
就如同之前的秦朝一般。
大秦奋六世之余烈,连续出了六代贤能之王,这才为一统天下铸造了根基!
最终,嬴政这个始皇帝横空出世,灭六国,一统天下,怎么看秦帝国都应该是迎来发展和上升期的,可最终却二世而亡。
诚然,秦亡的原因不能全部算在胡亥身上,可是储君质量确实讲了一大截。
六代先王不能说全部贤能,可至少也没有拖后腿的。
就连英年早逝的秦武王赢荡都为秦一统的目标添砖加瓦,可嬴政之后,质量明显降了不少。
长公子扶苏也就是矮子里拔高个,他太过仁慈,一道不知真假的圣旨便让他不顾一切的自尽,这种人就算当了皇帝,恐怕也按不住各地虎视眈眈的六国贵族,以及全天下愤怒的百姓吧。
最多就是早亡几年,依旧改变不了大局。
差距如此之大的转变,除了秦气数已尽这种解释外,至少徐华找不到另一个。
大汉的情况不就是一模一样吗?青黄不接。
上天给予了宣帝这位中兴之主,可刘洵之后,却急转直下,元帝政治能力不足,用王嗣导致自己被架空,为了夺回权力,只得启用大宦官石显。
首次开了宦官当政的先河。
石显固然是一把好刀子,帮助元帝铲除了不少政敌,大权集合于一身!
可是与之相对的,宦官作为无根之人视财如命,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无恶不作,对于这些,元帝不管不顾。
在他看来,百姓的死活不重要,只要权力还在刘家手上就行。
之后,厉帝继位,给予了大汉沉重打击,王凤大权独揽,王家走上了历史舞台,为王莽篡汉埋下伏笔。
刘氏连最后的皇权都没保住,哀帝虽然有心改革,可是活的太短,太短命,才刚刚有所成效,便撒手人寰了。
汉室的一气呵成,与当年的秦如出一辙。
与天斗,逆天而行,徐华的压力可想而知。
“你的忧虑我已经知晓,放心吧,刘氏的气数还未尽,至少还有二百年可活,你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