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接受孝道熏陶的刘彻很愧疚,点头道:“儿臣谨记,那次是太过心急,周太尉对于我大汉可是有大功在身的,朕身为君主当然要说话!”
王娡很无奈,这孩子的性格就是这样,于是说道:“陛下所做确为人君之像,可也要审视时度啊。”
“是,儿臣明白了。”
宫殿之中,众臣已经等候许久,见太后陛下前来,纷纷站起身来见礼。
在大汉士大夫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可以坐着议事,跪拜礼也只限特殊场合,与明清有很大不同。“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后。”徐恭率先行礼。
“诸位免礼。”
刘彻望了老师一眼,然后便重新坐到了龙椅上,太后王娡则是垂帘听政。
虽然大汉有太后,但实际上权力都掌握在太皇太后窦漪房手里,凡军国大事都需要向其请示,也是新政最大的阻隔。
徐恭看着龙椅上英姿勃发的刘彻心中愈发满意,这位天子必然能带领大汉走向强盛之路,如今国家可谓是兵强马壮,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这种君主就很适合盛世。
“陛下,臣要上奏。”徐恭出列。
刘彻点点头,笑道:“老师请说。”
“陛下臣要奏的还是新政之事,如今地方因为朝廷不加监管的缘故,土地买卖盛行,黄老学说主张的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合大汉的国情了。”
“我们急需新政的出现!以改变土地集中,百姓逐渐无地可种的局面。”
还没等刘彻和王娡说话,被窦太后扶持上去的右相许昌便说道:“徐丞相,黄老之治乃是自从高帝就定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国策,怎能如此轻率的改变?”
“更何况我汉能有如此强盛也是依靠无为而治才能做到,这难道不代表此法的必须性吗?”
景帝末期以后,相位的权重逐渐改变,左的地位盖过了右。
窦婴被免职之后,右相便是常年由许昌担任,他身为窦太后的附庸,对黄老学说无比推崇,再加上有人撑腰自然有恃无恐。
徐恭从容答道:“秦以法而霸,又以法而亡,单一的学说无法保证永远适配,高帝、文帝用此策,是因为国力衰弱,朝廷难以改变,土地有所富余,因此才令民间自行修养。”
“今日国家已经完成修养,户籍也有了数百万户,土地开始变得紧张,再加上地方盛行的土地买卖,我们不能再放任下去了,否则只会步那暴秦的后尘!”
说完,徐恭取出了自己及族人、大臣研习的新政策略:“臣以为百家皆有可取之处,去其糟泊,取其精华才是王道,可也是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