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的语气非常坚决不容置疑。
一些未学过儒法的大臣有点不太情愿,但却又没有办法,陛下的态度明显很坚决,再加上丞相徐恭的支持,朝堂上再无人可以阻止。
接着他又提拔汉中郡丞公孙弘为常山太守,张汤为城阳郡丞,其余出自太学的官员也大多被提拔,并且给予赏赐。
一时间,太学成为无数学生文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陛下进行新政就必定要用里面的人!也就是说在那里更容易得到陛下的赏识。
太学在朝廷扶持下,规模翻了几倍不止,光元二年时已经有学员上千,上一批学生也已经投入使用,大多从事县级的基层官吏,极大的缓解了汉朝官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刘彻重封在边疆征战,战功赫赫的周亚夫为太尉,兼领征北大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边疆郡县诸军事,暂时不回朝,抵御匈奴南侵。
因为太学学员数量的增加,负责教学的博士已经开始不够用了,毕竟他们大多都还是朝中大臣,有自己的公务在身,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寻求那些真正的大儒大贤,由他们教导更加妥当。
所以身为太学祭酒的徐胄便亲自前往未央宫觐见,想要再多争取点资源。
“徐太常可有事?”刘彻加紧处理着政务,自从太皇太后驾崩,他正式亲政后就变得十分繁忙了,徐恭每次都会把奏折送过来。
他也总算是意识到皇帝没有那么好当的,自己的父亲、祖父当真是厉害。
“陛下,臣想奏的是太学之事。”徐胄作揖。
“这还要问朕?之前朕不是说了缺什么就去支吗。”
“不,因为陛下的支持,物资上很是充足,唯一欠缺的便是博士数量,现在是起步阶段,兼修儒法的大贤还是太少。”
“所以臣请求朝廷发布招贤令,将儒法大家全都征召到太学,如此相信定能更好的为朝廷培养人才。”
徐胄淡然道,那些儒法的大贤肯定会出山的,文人都是重名而轻利,金钱很难打动他们,但对这种“桃李满天下”的博士肯定很乐意担任。
特别是儒家,覆盎学府不就是孔子追求的有教无类吗,而且现在的儒生还没有腐朽,他们都是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
因此只要朝廷肯招收,就必定会有人响应。
“招贤令?理所当然的。”刘彻思索片刻,还是打算这么做,因为太学确实是有空缺,而新政则需要大量人才。
此后,朝廷开始在各郡县张贴皇榜,招揽天下英才,来太学担任博士大夫。
像是申公、赵公等当年徐仲的挚友皆是率先响应,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