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可没学过儒家法家,对于新政不怎么熟悉,自然就无法得心应手都处理。
“嗯,徐相所言在理,就让他接替。”刘彻想了想打算再为周亚夫升个官,也好制衡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外戚集体。
朝堂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制衡之道,派系林立刚好就是上位者想看到的。
“那这左相由谁担任?”刘彻心中的最佳人选其实是徐胄,之所以问出来也是想卖老师一个面子。
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他能理解,只要有能力,足够忠心就行,这种没有兵权的职务,只要想随时能将其撸下来。
“就让……涿郡太守刘屈氂接替吧,此人当过太学的博士,精通儒法,定可治理国家。”
徐恭思索片刻,说出了一个让人十分意外的名字。
“老师可是认真的?”刘彻明显惊讶,他以为老师推荐的人选会是子侄徐胄,这才是真正亲属。“自然,这刘屈氂是孝景皇帝之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子,也是您的侄子,于情于理,拜相都是理所应当。”
徐恭解释道,他已经改变了主意,想徐胄多多在基层经营,如此才能稳如泰山,丞相之位终究不是徐家的,既然不属于你何必要强求呢?
经过父亲的开导,他早已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那…老师觉得,太常徐胄如何?此人朕一直认为乃是大才,应当得到重用。”
刘彻还以为是老师抹不开面子,于是主动说了出来。
“胄儿?不可,不可,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失去了年轻时敏捷的思维,处理这些政务已经颇为勉强,若是再拜相,定然会出现乱子。”
“而且胄儿的内政不算太出众。”
徐恭摇了摇头,明明白白的选择拒绝。
“唉,也罢,就着刘屈氂担任丞相吧。”刘彻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无非是惧怕鸟尽弓藏,既然如此就顺着吧。
………
徐恭辞官罢相的消息传出,原本犹如碧波般波澜不惊的朝堂顿时激起了千层浪,朝野哗然。
要知道,景侯自从景帝朝平定四国之乱开始,就担任丞相之职,始终掌握着朝政大权,更是被任命为托孤大臣,武帝初年权势达到巅峰,即使是昔日的窦太后也要避其锋芒。
多年来一直是大汉的定海神针,制衡着各个派系,这次辞官刘彻绝对要费上一番功夫才能稳定下来。
因为大家要重新站队,之前都是统一以丞相为准的,有着陛下撑腰始终没出过意外,接下来可就要慎重了。
周亚夫和卫青等外戚集团都是深受皇帝宠信的,但也不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