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本人将李年昭的著作手抄了三千遍,以此来彰显诚意。
如此要是再不批真的说不过去。
“对,就是那小子,太着急了,又没说不给他批,还一直这样。”郑亮荣笑着骂了几句,这样对方就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李年昭依然挂着笑意,点点头:“确实应该准了,这小子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亦或者内部举荐,都是足够的。”
“但是呢,这太学里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按照流程首先需要徐兄批红,然后再移交给我,可现在显然是僭越了,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
郑亮荣的表情僵住了,他知道,这家伙又在故意拖延时间,徐博近些年闭门不出,专心养病。
就为了这点事找他真不太合适,更何况徐家与王家是政敌,天下皆知,虽然王莽明显与自己的族人不同,可以难免会被戴上有色眼镜,故意鸡蛋里挑骨头。
以往太学令徐博都是一律批的,所以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可是如果明确表示否定的话,他们也没办法。
规矩就是规矩,这是当年初代太学令徐胄定下的规矩,上百年来都是严格遵守,先不说有没有能力说服其他博士,就单单为了一个王莽改变惯例就不行。
“李兄也不是不知道,徐公那边……毕竟情况特殊,哪有精力理会这种琐事呢。”
“所以就适当通融一下罢,不能因为徐公病重这博士任命就暂停,这样可能脸学府正常运作都难。”
一般情况下,儒学院享有批红权的博士有十八人,可能会在上下浮动,但最多最多的时候就二十人,没错,博士的数量可以更多,现在整个太学有博士头衔的人高达六百余人!
因为本质上这还是一个荣誉行职务,只是有的会教书而已,但有批红权的博士就不多了。
毕竟这是太学的核心权力,能够保持超然地位绝大部分原因是靠这个,因此当然不能草率,必须是倾向儒学的自己人才能被赋予这个权力。
而王莽竞争的便是有批红权的博士,如果单单是这一个头衔根本不需要费这么大的功夫,李年昭也无需这么为难,就是称呼罢了,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活着的博士就有几百个,少一个不少,多一个不多。
可是,拥有批红权,能够在太学发表意见,左右官员任免的博士就尤其珍贵了,最多的时候都才二十个,而普通博士却有足足三百多!
这可不是儿戏,康帝之所以给了太学这么大权力,不仅仅是为了向徐家示好,更重要的是用太学来制衡地方!很多官员都有举孝廉的权力,这就可能形成党派,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