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学生们很可能会闹出事端。
对于张锡元是否去京城,马龙标并不很在意,只要段祺瑞肯去就行,如今的情形,就算段祺瑞拒绝跟他去京城,他也毫无办法。
在谢过刘振纲后,段祺瑞又匆匆走进学校,在和张锡元交待一番后,就随马龙标来到陆军部。
段祺瑞是带着自己的行李赶来京城的,他很清楚,虽然陆军部收回成命,只是要他来问话,可铁良早就不待见他,有了这件事正好给了铁良把柄,自己正好就是替罪羊,他这个军官学校总办是做不成了。
可让段祺瑞感到不解的是,到了京城之后,铁良并没有找他问话,甚至连陆军部的门都没让他进,在陆军部的衙门口外,他就被陆军部的一个上尉吏员直接带到了这里,转述铁良的话,要他等着待勘。
初时段祺瑞还以为这是暂时软禁他,可让他奇怪的是,陆军部竟然没有安排任何人来看管他,甚至一应生活都需他自理,就好像他这个人不存在一般。
这甚至让段祺瑞一度感到十分愤怒,他认为,铁良已经视他为无物了。
只是一天后,很快段祺瑞的心态就平稳下来,因为不仅是铁良,身在陆军部的冯国璋也没有露面,甚至袁世凯那里也无声无息。
虽然陆军部并没有限制他的行动,可已经心灰意冷的段祺瑞,这些天根本就没有迈出院子一步,所有事情都是两个马弁跑腿。
冷静下来之后,段祺瑞就安排马弁出去买报纸,不只是京城的报纸,他还重点要《大公报》,还要包括头两天的的旧报刊。
京城里的报纸,对于关于滕毓藻的事情报道的很少,段祺瑞清楚,京城里的报纸应该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想要了解更多的情况,只能看其它报刊。
可在京城根本就买不到其它报刊,不要说外省的报刊,就是近在咫尺的天津的《大公报》也不得在京城售卖。
虽然滕毓藻和朝廷并没有撕破脸面,可那只是在滕毓藻和慈禧两人中间,朝廷依然认可滕毓藻是这个朝廷的臣子,滕毓藻也认可这个朝廷,可这些自然是表面上的,双方都在极力掩饰着这种远称不上和谐的表象。
可在下面的朝臣,尤其是以奕匡为首的那些王公贵胄们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或者说是没有太多的顾忌,从铸币到印发纸钞,都是如此。
至于禁止一向倾向于滕毓藻的《大公报》在京城售卖,更是明目张胆地在做。
即便《大公报》自创立以来,努力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一向报道也客观公允,甚至还经常公开刊登指责直山两省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