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掌控了内库和国库,两方战事也渐渐顺畅起来。
庆历十一年,东边战场上的联军宣布投效。
庆历十二年,南诏国灭国,南边诸国上奏归附。
至此,李承宗才停下国战,让李承儒驻守东夷城,让叶重驻守在曾经的南诏国国都。
同年,李承宗改国号为华,开启了新纪元。
在外部完全稳定下来的情况下,他开始了大力改革,一系列的举措,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反对。
和当初坚持国战一样,李承宗完全不顾官员的劝阻,一意孤行。
所有反对的官员,如果查出没问题的,要么贬官要么罢官,其中曾经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如今的监察院副院长赖名成就被李承宗罢官了。
这也是李承宗自上位以来,罢免的最高官员。
至于那些本身就有问题的官员,基本都是秋后问斩的结局。
一时间,整个庆国血流成河,可以说各地都有被问斩的官员。
自此,庆国朝堂完全成为了李承宗的一言堂,对于他推行的国政,再无官员反对。
李承宗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暴君”的称号。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可能庆国就要亡国了,很快就要毁在这个暴君的手上。
结果五年过去,庆国不仅没有垮,反而愈发强大。
十年过去,庆国已经横扫了周边所有的小国,庆国东南两面的国土延伸至了海岸线。
二十年过去,庆国的百姓已经走向了西方,走得最远的庆国百姓甚至迁徙到了曾经的欧洲。
在不知不觉间,李承宗坐上皇位已经有二十四年了。
这一年,李承宗宣布禅位于太子李景修,当初觉得要亡国,如今已经走路都打颤的赖名成,领着一批致仕老臣,直接跪在了皇城门口,不准他禅位。其实以赖名成为首的这些老臣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李承宗那个暴君能把庆国……哦,不对,现在应该叫华国,发展成如此庞大的帝国?
不过他们是笑着去的,华国如今这么强大,他们这些老臣,肯定也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他们一直是劝阻的,但不是没劝动么,最后还帮着皇帝一起维持华国的运转,所以华国能有如今这般强大的国力,跟他们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对于以赖名成等老臣的劝说,李承宗依旧我行我素,让礼部挑好时间,传位于儿子之后,便给战豆豆去了一封信,然后坐上蒸汽火车去了两国的边境。
华国纪元二十一年,春!
两国边境线上。
两方人马隔着一条铁轨相互对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