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嘉禾正在做的事情,改良盐碱地,培育高产大豆种子。
如果国内大豆能自给,跨国粮商的一切招数都将是无用功。
杨恒说道:“之所以市场还没有反应,一是产量依然有缺口,二是还需要时间反应。”
郭阳笑道:“这段时间,各个主要大豆产区应该多了不少调研的人。”
“走吧,卢局长在等着了,一起去看看大豆的长势。”
…
金塔西北。
盐碱地大豆基地里。
即将成熟的连片大豆棵棵挺拔,硕果累累,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豆荚映入眼帘。
谁能想到,一年以前,如今这片绿油油的底色下曾经是斑白的盐碱地。
经历了冬春两季翻耕,播下的天豆7号(西北干旱区大豆种子)茁壮成长。
“产量不好预估,以前周边都没人种过大豆,西北种大豆的都少。”
地里,农林局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如是说道。
“但看这样子,产量就低不了,怎么也得有400斤吧?”
郭阳说道:“400斤?最低目标是550斤,往高了突破600斤也是大有希望。”
“600斤,能有那么高吗?”
“品种审定里不是写了,亩产550~650斤。”
一旁,市农林局的卢艺林忍不住问道:“试验田和大田应该有差距吧?”
“600斤只是中间值。”郭阳笑道:“看这豆荚情况,是没有问题的。”
肉眼预估,确实很有难度。
不过通过数单株的豆荚数量,结合掌握的干粒重数量,很容易就能估出结果。
何况参考产量是种子商店给的,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很精准的。
郭阳又询问了一些耗水耗肥的数据,表现都很不错。
“小祁,拔一株大豆,看看根系和土壤。”
“好叻。”
才毕业的小伙子活力十足,迅速的沿着根部拔出了大豆植株。
主根发达较长,深入地下,侧根则较为密集。
接种了根瘤菌的大豆根系上布满了球形的肿瘤,给植株提供了丰富的氮肥。
但最让人讶异的还是土壤变得松软疏松,盐碱特征消失极其明显。
农林局一行人都看傻眼了。
卢艺林当场就拍板道:“如果亩产真能达到600斤,市里所有的盐碱耕地都值得推广天豆7号。”
“亩产600斤,又能改善盐碱地,这完全值得。”
“金塔还有50多万亩盐碱耕地,这下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