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如常,郭阳在茶几上悠哉悠哉的喝茶。
才坐下的秦立军揶揄道:“嘉禾把工作做这么细致,是何居心?”
“护身符啊!”郭阳笑道:“有句话说的好,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让人看得到,尤其是生态治理这种很难界定的事迹,只有切实记录下来,日后才会有人记得嘉禾的丰功伟绩。
不然,嘉禾那么多钱就为了赚那三瓜两枣的,多没意思。”
“还真是护身符,我算是知道嘉禾为什么喜欢拍纪录片了。”秦立军说道。
面对种企指出的撂荒质疑,五亩换大奔栏目以短篇纪录片的形势更新了一期内容:《农民老潘休耕记》。
好好的120亩水田不种水稻,却投入一万多元种“草”,这些草也不卖,还要翻扣到地里去肥田?
以老潘为视角,讲述了休耕并不是撂荒。
老潘在休耕的地上种植了苜蓿,秋后直接用机械将其翻耕到地里,培肥地力。
仅此一项,潘树宝就投入了一万元左右。
此外,还额外投入了蚯蚓粪有机肥。
甚至购买了蚯蚓。
连续休耕了三年,也投入了三年,完美错过国家的休耕试点补贴。
但老潘并不后悔。
因为在休耕三年后,他原本只有些许板结的的田直接达到了种有机水稻的标准。
种出的有机稻米在今年卖出了优质优价,一亩产600斤大米,仅大米就能卖出3000多元的产值。
120亩,收入近40万元。
三年的休耕,三年的辛苦,看似换回的收入和不休耕差别不大。
但却完成了有机转化,意味着以后每年产出的大米都要高人一头,每年也都有提价的空间。
这期节目广受好评。
大米和国人的日常息息相关,而老潘用三年的匠心,休耕种草、翻耕绿肥、培肥地力,最终养成了一方好土,产出了优质有机大米。
不少人都认为老潘的大米卖便宜了,纷纷吼着上链接。
不过老潘的大米早卖光了。
让一众人直呼遗憾。
然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却很好宣扬了休耕的好处,乃至于《农民日报》也用文字报道了老潘休耕记。
央视《致富经》也出了一期类似的节目,一名大户在今年通过休耕改良了数千亩低产地。
更好的展示了休耕的成果。
从央媒下场透露出的态度来看,上层的战略定力很足。
休耕,乃藏粮于地的善策!
也是因此,秦立军出现在了郭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