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古野城就开始四处找熟人询问请教,出兵后更是一有机会就跑前跑后,各种观摩学习,毕竟他要是真想有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想有一支完全合乎心意的军队,不可能全依赖别人来训练,他最少最少也要清楚里面的各种细节讲究,将来才不会被人轻易糊弄,贻笑大方。
甚至他将来也是要上战场的,他做为野原家的一代目,不可能安睡于榻,就把周围的敌人吓到主动投降,威名必须一场一场打出来——像唐太宗、明太祖这类人物都要亲临战阵,必要时都会亲自率军突击,他就更不用提了,肯定免不了。
这些他有心理准备,也愿意去冒险,至少前期发生战事,他肯定是要亲临一线,不会安坐后方,把家底全部交托给别人。
至于为什么不搞降维打击,把燧发枪、手榴弹、加农炮之类玩意儿憋出来,一路平推过去……
这些就别想了,在这生活条件稀烂的时代,哪怕他尽力改良了,吃用尽量健康,现在也说不准自己能活多久,不排除明天就食物中毒死掉的可能性,或是明年就重金属超标得了绝症,万一把这些东西搞出来,回头曰本侵朝战争没能避免,猴子一路平推过了山海关……
他负不起这个责,不想变成史诗级大罪人,连祖宗都要揭棺而起来殴打他,所以也就只能在组建军队时有限度的改良一下,整体而言,他还是要以这时代已有的武器来打仗。
这是原则问题,属于没办法的事,要怪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偏偏穿到了这个鬼地方。
不过也无所谓了,用用中世纪的武器也没关系,不是说拿着中世纪的武器就一定是中世纪的军队,里面能做手脚的地方依旧很多,他仍然很有优势。
他就把这次随军出征当成了进修学习,没缩在后方干他的本职工作,反而一个劲往前凑,不放过任何能学习请教的机会,而他运气也不错,织田信长打得一点也不顺利,时间拖得很久,给了他充足的时间来学习。
织田信长打得确实不太顺利,他先以“大义”威逼,裹胁了尾张下四郡豪族出兵后,轻易就夺取了通往清州城的几处关键岩砦,很快就进逼到清州城下,然后就开始糟糕了。
清州军也知道织田信长不好惹,外加杀死了斯波义统,确实在“大义”层面沦落下风,敢明目张胆支持他们的没几个,实力比以前还差,一早就决定笼城,而且还不是单纯的死守不出,他们在安食真愿寺还安排了一部分人,依靠安食真愿寺坚固的“城防”和两面环水的优越地理条件,和清州城遥相呼应之余,不停派出小股部队坐船去掏织田信长的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