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丧归来,因此审官院那边给我授官亦是循序渐进,现在我的官职是判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这里面你可知道区别?”
苏允点头道:“三馆秘阁应该是职,知审官院是差遣,翰林学院是本官。”
章惇点头笑道:“有些出入,但这么说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你大约知道也就行了……”
章惇又讲了一些常识,随后张氏让人叫吃饭,谈话才算是结束。
不过章惇后面亦是说了,以后每天只要有空,都会与苏允说一说这些东西。
这番谈话平平无常,倒像是章惇当真肩负起来对苏允的教诲一般。
苏允也不以为意,这个倒像是普通官宦子弟会接受的教育常态,倒是如同苏轼那边才并非常态。
大约是苏轼被贬官,有些心灰意冷的缘故,因此疏忽了对苏允的教育。
饭后,章惇回了书房,章若随后而至,笑道:“爹,你就跟居正说这些官制之类的东西,能有用么?”
章惇笑道:“不用着急,有些东西循序渐进即可,来日方长嘛,耳濡目染之后,他可能就会感兴趣了。”
章若摇头道:“其实,阿爹你不用这般的,女儿都说了,居正他当不当官对我来说都不是必要的。”
章惇看了章若一眼道:“现在已经与你无关了,是我需要他来帮我。”
章若道:“朝廷的青年才俊如过江之鲫,想要找到能够帮你做事的,难道不是随手可拾么,为什么非要居正呢?”
章惇呵呵一笑,道:“居正……是不一样的,朝廷的那些所谓才俊,不过尔尔,他们与居正相比,乃是萤火之光与明月的区别,我这么说你明白么?”
章若吃惊道:“区别真有这么大?”
章惇点头道:“那篇论汉唐宋三代政治之得失,乃是真正窥见一朝制度之本质,朝廷那些高官厚禄者,在官场混迹一辈子,都未必能够说出来一二三,更何况那些所谓青年才俊。
他所写之《三国演义》,虽是戏说之通俗小说,但其气魄之雄伟已经是跃然纸上,可见其胸中沟壑,又岂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
章若忍不住道:“就算是如此,朝廷也未必就需要这么一个人啊。”
章惇看了一下章若,摇头道:“朝廷不需要,但变法需要。
安石公隐居江宁,元泽兄去世之后,安石公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想要起复身体亦是扛不住了。
如今还能坚持锐意变法的朝堂上又有几个,有些人看似坚持变法,实际上不过取巧之辈。
一个变法想要成功,至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