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之后,端来茶水放在门口。
苏允端进来茶水,喝完一杯茶,精神顿时振作起来,起身点多几盏油灯,书房亮如白昼。
苏允从“五经”之一的《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两篇,细细研读。
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并重新分章辨句,这些将会编成《大学章句》以及《中庸章句》;
而论语将会汇集众家注释,精择慎取,按以己见,著成《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是已经完成了,只需要稍微修改即可。
苏允将采用“章句”和“集注”两种方式有机融合“四书”,将四者上下连贯为一体,生成《四书章句集注》。
这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极为天才的进行重新创作的方式,才能够让风马牛不相及的四书融会贯通,汇聚成为一书。
其实赵顼、潘景行认为此事极难,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想法,是基于以前的修书注疏的经验。
而苏允采取的这种章句与集注的方式进行融合的方式后,其实剩下的就是普通的注疏阐述的功夫了。
而且,其实卷帙最多的孟子集注已经是完成了。
四书集注之中,大学章句只有一卷,中庸章句亦只是一卷,论语集注比较多,有十卷之多。
至于孟子集注,足足有十四卷!
所以,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他现在的工作量就相当于写一本孟子集注。
不过,真实的工作量肯定是远超孟子集注的,因为要做到四书条理贯通,无所不备,且前后贯通,所需要的努力是极大的。
然而,前面所述,并非真正的困难所在。
真正的困难在于,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之所以可以将四书融会贯通在一起,一是采用章句与集注的方式,这是新的创举。
真正将其融为一炉的,其实是朱熹的理学理论提供的基础。
朱熹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心理合一”、“心性合一”。
朱熹指出:“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心只是一个性,性只是有个仁义礼智。”
此三种合一说,才为朱熹贯通“四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是理论上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但苏允对于采取程朱理学是心有顾虑的。
不仅仅是因为苏轼苏辙的蜀学的影响,跟这关系不太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