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经义成为重点考察项目,并且考试内容重在阐发经术义理,不再涉及有关章句训释。
苏允在写《孟子集注》以及《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之中,将四书五经翻来覆去的、从各种角度进行考究、为了贯通五经道理,更是深挖里面的种种经义。
其实现在的他,不仅对本经春秋的研究极为深入,连着其他的经义的理解,说是当世一人也不为过。
写过书的同学都知道,当你因为写书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书的理解,跟你单纯看书时候的深入程度是不一样的。
大约可以这么做一个比喻。
你单纯看书,就像是去一个景点旅游,你怀着轻松的形态,走马观一般看了一遍。
但你为了写书而读书,你就是身兼建设一个景点任务的牛马,要去另一个景点去取经,这会儿你看到的是:
这个景点各个区域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个区域为什么会造这些亭子,那个区域为什么要造桥,各个区域的草树木该当如何安排,如何让游客把脚步停下来,如何在这个景点促进游客消费……
如此一来,你获取的信息量与单纯读书是不同级别的。
所以,在经义上,苏允认为不可能有考生能够胜过他。
至于策论这一块,呵呵,在补足了经义这一块的短板之后,他的眼界见识的优势便是降维打击了。
多出来的一千年的知识以及眼界,不是土著人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看似他为了修书而浪费了五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他在这个过程之中,学得的知识远比单纯做试卷要多得多!
果然,苏允再次做了几套题之后,他更有信心了:什么会元状元的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上榜应该问题不大!
二月中旬,汴京下了一场春雨,随之而来的,便是春闱了。
天气虽然有些许回暖,但依然颇冷,苏允背着被子、炭炉手炉以及考箱进了考场。
春闱的检查比解试还要严格得多,连苏允的被子都被拆开检查,进了考场之后,还得细细装好里面的蚕丝,这张蚕丝被,价格可是不菲,被拆得乱七八糟的。
进了贡院,先铺好被子,又赶紧烧起了炉子,接了水烧起来,灌满手炉,这才算是暖和了一些。
这狗日的天日,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冷。
宋朝的冷虽然没有明朝时候那么出名,但亦有史书记载,宋朝因为冬季寒冷,曾导致冬季大批北方居民迁往南方避寒,到了春秋再迁回去。
而且在北宋时期,因为天气“苦寒”,真宗下令“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