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来了。
这会儿的李秉临反而是安定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该着急的是苏允那边了。
果然,章楶谈话的时候比之前要温和了不少,愿意开始谈具体的条款了,不过李秉临有心谈岁币的问题,章楶却是有些恼怒,虽然没有转身就走,但却怒叱李秉临。
李秉临也没有敢过分,对岁币的要求便不再提,他吸取了与章惇和谈的经验,对这来之不易的谈和机会十分珍惜,不敢过分刺激苏允,只是稍微拉扯,便顺势答应了下来。
最终落实到纸上的条件是:
1.西夏依然奉宋朝为正朔,不起帝号,而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
2.废除宋朝之前赐予西夏的岁币;
3.重开保安军、高平寨等沿边榷场贸易;
4.宋夏双方进行俘虏的交换,士兵换士兵是一比一,士兵换民众则是一比四,至于将领则是另外洽谈;
5.至于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以北区域的归属,则是暂时搁置争议(这个李秉临不敢落实到纸上,若是落实下来,恐怕回了国内不好交代)。
其余还有一些不甚重要的细则几十条,那些李秉临顺势答应了下来。
如此这般,一份和谈的初稿便这般定了下来,双方各持一份,然后李秉临便带着初稿归夏,这些是需要朝廷内部看过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用印的,不是李秉临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的。
宋朝这边亦是如此,一样是需要送回朝廷进行讨论,通过之后才会用印的。李秉临兴冲冲回西夏去了,那耶律子明也随后启程回辽国。
至于是怎么回的,自然是骑马回,李秉临又从榷场买了两千匹马,这次光明正大,苏允毕竟还是不好下手。
然而等他们走后,苏允与章楶等人欢聚一堂。
这个和谈结果算是大获全胜了。
抢回来的土地虽然没有归入版图,但西夏已经实际上承认了这些土地归宋朝所有。
而纳了数十年的岁币,也被苏允给取消了。
关键是依然还保存着宋朝正朔的身份,这个看似不重要,实际上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宋朝得国不正,因此对这些东西极为重视,这不仅仅是颜面上的问题,还是实际利益的问题。
辽国占据了北方,也常常以华夏正朔自居,这也不是他们爱往脸上贴金,亦是大义的归属。
有了正朔的身份,天下人便会承认,若没有这个身份,那便是贼,对方讨伐你也有正当的名义。
名正则言顺,这从来不光是面子的问题。
章楶满是欣赏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