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是学古建筑的,是建筑史学家,真正设计水平其实不行。
大会堂一开始就想找他设计,但没计出来。
这次参与到技术委员会中,他的工作大部分是大桥的外观设计,并没有特别受到重视。
现在能够参与大型的实验,并且还得到了工程局的重视,茅老的表扬,梁四成显得特别高兴。
“梁委员,您太客气了,我只是出于一线工人的实际考虑,提出了一点小小的建议。
真正策划行车实验的,还是您和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员工程师们。”
李爱国对于这位坚持保护古建筑的大师,从心底里表示尊重。
梁四成和林慧因,在解放前亲历了日本空袭烧毁众多建筑的历程。
为了保护历史遗迹,他们以一双手,无电脑、无cad的时代,绘制了近百处古寺遗迹,留下宝贵的建筑资料。
解放后,京城要搞发展,古城墙面临被拆毁的命运,引发了梁四成夫妇和郭之间激烈的讨论。
郭主张新世界要有新气象,必须摒弃旧墙。
古建筑发烧友梁四成夫妇,坚持要保护古迹、保护古董,认为这是历史赠予人类的宝藏。
最终因为多方面考虑,旧墙还是要被拆除了。
梁四成是个天真的性子,得知这件事后,当着【先生】和老毛子专家的面,痛心疾首地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梁四成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以至于【先生】不得不意味深长地吟诵了一句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提醒他。
然而,梁林二人并不在意自己处境,在二人的强烈建议下,最终还是保住了团城。
梁身上那股知识分子独有的坚持,赢得了李爱国这位工人的尊重。
梁四成有千万缺点,身上还有知识分子独有的幼稚,他那拳拳爱国之心是没办法否定的,这也是【先生】对他如此宽容的真正原因。
就连他那瘸掉的腿也是在反对“二十一条”的活动中,被北洋政府高官的汽车撞断的,
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是这个民族智慧和良知的象征,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他们在世俗中坚守底线,不为权利地位所动摇,是民族的脊梁。
“上面说过,要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
爱国同志,你提的很多意见道理看似浅显。
但是也只有你们这种一线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总结出来。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梁四成对李爱国的印象很好,从兜里摸出一张名片,递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