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交由各部执行。
本来这个流程没有错,但是中间既然多了一条传递的过程,宣宗皇帝就很会利用。
为了让那些太监能够看懂票拟上面的文字,他特意在皇宫里面设置小学堂,专门地教导那些太监读书习字。
太监有了文化之后,就可以代替他去批红,由此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开端。
后边的皇帝个个都不那么勤奋,很多时候内阁大臣送上去的票拟,只有少数几样大事是由皇帝亲自批阅。
剩余大量的票拟,都是由司礼监的太监帮助皇帝处理。
甚至批红的还不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因为掌印太监要陪着皇帝吃喝玩乐,批红大部分是由秉笔太监处理的。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在皇帝手上的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面,居然被太监给分掉了。
如此一来内阁大臣就很被动了,因为他们呈上去的票拟,很可能到不了皇帝手上。而且如果太监要整你的话,你也没办法。比如太监就不把你的票拟呈上去,你能怎么样?
为此很多时候,内阁大臣必须巴结着太监,才能完成政务。
宣宗皇帝看到内阁大臣们不像之前那样嚣张跋扈,不敢抵抗,还以为权力回到了自己的手上。
内阁大臣们只能谨小慎微,因为你都不知道这帮太监能干出啥事来。
就因为那些太监们可以帮助皇帝做出决策,甚至有时候这种决策完全出自于太监自己,内阁大学士无法掌控太监,有的时候就必须得做出灵活的变动,比如和太监们商量着来执行一件事。
由此那些太监反而拥有了很大的权威,致使太监们从幕后粉墨登场,开始耀武扬威。
这些太监原本就是心理阴暗之徒,一旦掌握了如此重要的权力,可以把将他们鄙夷得如同碎渣一样的文官踩在脚底下,那种反弹会比任何正常人都要剧烈。
后面的皇帝尝到甜头之后,甚至在内廷当中形成了一整套与外廷相抗衡的机构。
外廷有内阁、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内廷就有司礼监、东厂、西厂、锦衣卫。
外廷可以向外省派驻总督、巡抚;内廷就向外省派驻监军太监、守备太监。
由此内外开始形成权力的斗争,互相倾轧。”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个人听得是冷汗涔涔。
现在他们在处理一个财务赋税制度上面,就已看出,即便是六部之间,因为一点利益都能够互相推诿扯皮,为了钱袋子而争得面红耳赤。
更不要说到了后边,文官还要跟不正常的太监去争夺权力,那还不得天下乱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