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那几个知县,他们在当地的确是有很高的声誉。
但处理的也不过是一县之地的要务。
现在瞬间拔高到整个天下的程度,他们都捏了把汗。
也幸好朱标跟他们讲,如今他们还是临时的,是在试行阶段。
是要看一看内阁能否运行,不用过多地在意。
甚至直接告诉他们,不是要他们做出什么决策,而是给予参考。
这才打消了这些人心里面的那些压力。
而夏元吉在第一天入阁的时候,这是给了朱元璋和朱标负责人,非常大的惊喜。
原来在夏元吉他们这些人入阁之初,朱元璋就问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既然你们都是从地方上上来的,那你们应该知道地方税收情况如何?
特别是这几个知县更有发言权。
因为知县作为征收税粮以及征收实物税的前沿,是要相当了解地方赋税的。
虽然县令下面还有粮长,还有里长,但他要是不清楚这些赋税情况,是根本无法完成征税任务。
而夏元吉作为户部主事,管的就是这一摊子事。
他也很明白地方上面是怎么来做事,于是夏元吉首先被点名来总结。
“回禀陛下、殿下,如今大明主要赋税皆来自乡村,主要分为赋和役,赋乃田赋,役分徭役和差役。”
夏元吉不愧,于是从底层走上来,对这些了然于胸,于是侃侃而谈。
“如今大明的里甲制度和役法并行,在乡村中,农户被编成里甲,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粮长,余下百户为十甲,每甲有十户。
民户根据田地多寡、人丁多少又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户分九则,乃是签派徭役之根据。
每年粮长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其他各甲则要完成纳粮等事。
而除了这些基本的事物之外,乡村对应赋税制度,除定额上缴粮食外,还要上缴部分实物,这部分称为‘坐办’、‘岁办’和‘杂办’。
‘坐办’乃是朝廷若要修建城墙,需要费钱一百万贯。
材料方面,工部往往直接要求木材产地或者沙石产地、条石产地的各省官员摊派完成。
至于人工,则征发徭役完成。
而最终还是落在百姓头上,这叫‘坐办’。
‘岁办’则是由百姓提供地方官府办公用具,诸如笔、墨、纸、砚、油、木炭、蜡。
以及卫所军需品,如弓、箭、剑、服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