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还有判定机制,想理解并不容易。
“最核心要理解的部分就是实验数字转化。”
鲍贺星说道,“只要理解了实验数字转化方法,并确定算法的逻辑是完善的,其他部分都没什么问题。”
石秋玲则道,“我的组也一起研究了,实验数字转化模块中,有好多个逻辑性的判定,文字说明是概率判定,但是还是不明白……”
她说着摇了摇头。
程耀兴也说道,“不只是判定的部分,还有对各参数的概率分析,一些计算模块的描述是‘逻辑判定’,但整体上弄不清楚。”
一个个研究员开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曹孟波让人一一记录下来。
他们开会的目的就是总结算法规划中的难点,等张硕来了以后就可以一一提问,才能整体上全部弄明白。
……
实验基地,一个小办公室。
谭志明和赵春来也在谈着算法项目问题。
谭志明说起了计算中心的项目组,“他们已经拿到了张硕硕的算法规划,而且已经研究了很久,我感觉,应该是没什么希望。”
“不知道曹孟波是怎么想的,这么庞大的一个算法,让一个外人来做整体规划,可能吗?”
“张硕的算法水平确实很高,但这种研究是一个团队才能做出来的,一个人思考都不会那么周全,总会有很多问题,更别说,这么快就完成了。”
赵春来点头认可,随后道,“但是,我们不按照张硕的思路方向去做研究吗?”
“他那个想法思路,数字转换、数字对比,被很多人认可吧。”
谭志明摇了摇头,“可以适当的参考,但照搬是不可能的。”
“那只是个想法思路,不一定能实现,我觉得这种研究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
“我的计划是在两年之内完成算法规划,再用三年完成程序、完善算法,争取五年之内完成项目!”
赵春来思索着说道,“五年,应该也不算长,但如果计算中心那边比我们快,怎么办?”
他说的问题很关键。
吴建宁决定要把项目分开做,但谁都知道,高能所不可能支持两个同样的大型算法项目,让其他人知道了,大概率会被扣上一个浪费经费的帽子。
真实情况是,哪一个项目组更能确定完成研究,他们的项目就能够继续。
否则,就只能停下来了。
谭志明道,“我最开始也担心,但想想也不用担心,计算中心那边用的是张硕的算法规划,他这么快完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