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课上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很不一般!”
“现在能和你合作真是太好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为伟大的研究!”
有了罗勇军和李伟华两员大将,再加上他们手下带的博士生,研究团队也就快速组建了起来。
有了团队,研究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张硕的决定就是自己主导方向,细节化的研究就让团队的其他人来做。
罗勇军,李伟华,都不是那种非常天才的学者,但他们的知识广博、经验丰富,对待研究也非常的专心,只要给出确定的方向,研究就基本不用担心了。
当然,两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创新性不足。
不过张硕把握研究的大方向,对于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要求不高,知识面广、研究经验丰富更加重要。
在确定加入张硕的团队以后,罗勇军和李伟华反应截然不同。
罗勇军表现的非常低调,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感觉就好像没有加入张硕的团队一样。
这是因为他一直宣称是张硕的老师,结果加入了学生的项目团队?
面子,好像有点挂不住!
李伟华就没有这种担心了,他到办公室就大笑着说道,“张硕邀请我加入他的ns项目组了,这下研究方向有了,经费也不愁了!”
“杰青项目啊,今年280万,这个经费力度!”
“我之前上的课还有他,我也能说是张硕的老师吧?”
“现在老师要跟着学生混了,哈哈……”
最后一句话是调侃。
李伟华根本就不在乎,他就是那种缺经费缺到极点的数学教授,给手下博士生发津贴都有些发不起。
在经费面前,老师跟着学生混又怎么了?
那可是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
“张硕手下还有一个科技处支持的项目也有几百万,他可不缺经费。”
“这下轻松了……”
李伟华就是这么想的。
但实际上,张硕也在为经费问题头疼,当规划起下一步研究方向的时候,他真的开始缺经费了。
科技处支持项目、杰青数学项目,都只是几百万的经费,相于要求非常高的物理实验,都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电磁力、引力理论关联模型已经完成,后续研究模型的解集问题,就必须要对应的物理实验来配合研究。
但是,只有理论研究出的数学模型,想申请高额的实验经费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硕没有去做无谓的申请准备,而是先去了物理学院,找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