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稀薄到可以忽略不计,没有空气参与的化学反应,怎么冒出那么多的烟雾?
而且反应还如此的剧烈,甚至侵蚀了整个的卫星。
这根本解释不通。
有人则提出可能是核反应,但也当即被否定了,“肯定不是核反应,不管是核聚变和裂变都达不到条件。”
“核聚变,温度不足,而且也没有基础材料。”
“核裂变,卫星上会有什么放射性元素?还是说,那个能量团本身,就足够产生这么大的裂变反应?”
会议上有一大堆的争议,但没有任何一个想法能得到支持。
这也是军方决策层没有想到的,他们找来这么多的专家,一起讨论个视频画面,竟然还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他们唯一确定的是,“从热感画面以及其他信息来看,那是一个高热离子团。”
“如果是从地面上打到太空,离子团依旧保持高热,就说明内部反应是持续进行的。”
这是确定的结论。
但也没什么用,即便没有专家学者,军方决策层也能自行判断。
就像是乔希-阿博特,见到卫星拍摄的视频以后,马上就认为是离子团,他还谈到了另一种可能,也就是粒子团。
但实际上,粒子团根本是说不通的,因为粒子团太过于微小,即便每个粒子都携带很高的能量,也根本无法检测到。
换句话说,只要能被摄像机拍到,就一定不是粒子团。
会议最终也没有结论。
军方决策层感觉非常的无奈,甚至都产生了焦虑情绪。
里斯曼-彭特,决策层高级人物之一,他拧着眉头说道,“看来,这真是一项新式技术。”
“不止技术是新式的,也许在底层的基础也是新式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
“布莱特,你觉得会不会和张硕有关?”
里斯曼已经想到了张硕。
近年来,新物理发现闹得沸沸扬扬,前一段时间还爆出‘人为制造引力’技术,他们所得到的情报显示,种家掌握了一种引力制造技术,并以此制造了飞行器,唯一不确定的是,飞行器是否能够常规使用。
后面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像是磁悬浮技术支持的飞行装置,说起来确实非常的高端,但真正想大规模制造应用,却感觉是天方夜谭。
一则是成本极高,二则是持续性很短,而且性能不佳。
哪怕拥有磁悬浮支持制造飞行器的技术,也根本是个鸡肋,完全看不到大规模普及的希望。
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