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到时候还回来的门能开能关就行。”
“行,那我们走了,谢谢老师。”
“去吧去吧。”
简单寒暄过后。许青山也没带着江浣溪回学院的队伍里,那个科创基地主要是偏向于商业科创,许青山并不是很感兴趣,江浣溪也一样。
有这时间,他们还不如去新家看看。
按照信息,许青山他们两一路从小东门出去,到了燕东园小区里。
燕东园挺安静的,这里自1926年到1930年间建成,居住过多位京大知名学者教授。
燕东园的整个园区,分为东西两院。
中间以一座西式小桥分割东西,两个院子的中心,都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周围环绕着若干座小楼。
东区是20-29号,西区是30-42号。
因为进院子要上缓坡,老京城人都管它叫“东大地”。
燕东园的这些西式小楼,采取的美式乡间别墅模式,西部木条式风格,灰砖小楼,棕红窗框,每栋小楼带有修剪整齐的松柏绿篱围着的小院,楼前钉着一块黑底白字的小木牌,用阿拉伯数字标着楼号,这才算是最正宗的燕东园。
这些屋子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大师在住,没人住的屋子也有京大常年修缮。
后来到了1978年到1998年的时候,燕东园往外又扩了几圈,京大幼儿园和京大附小都在这里,方便京大教师孩子的学习。
在这片区外,又修了19栋板楼,能多容下一千户。
这让原本清静的燕东园变得更热闹了些,只不过这里绿化面积大,又都是学者家庭,哪怕住进了不少新老师,燕东园也还是很安静,很适合养老和读书。
许青山自然是没资格分到小楼的。
这一点哪怕是陈大跃来了都改不了。
要知道,当年1952年,京城大学、华清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合并成新京城大学的成立大会,可就是在燕东园里开的。
新板楼相较于老小楼,设施要新,不过也有限,楼层总共5层,没电梯,只能走步梯上楼,楼间距大,小区看得也干净。
新板楼在燕东园里分南区北区。
北区多是三居室,一般是分给那种孩子多的双职工京大老师家庭住,约莫85平。
南区以两居室、两居室半为主,大概在50平到65平之间,主要分给年轻教授和还没生孩子的教职家庭。
许青山年轻,又还没结婚,分到他手里的,自然就是在5楼的小两居。
“就是这家了吧?”
许青山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