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自己重新来过,又有那尚未开发到极致的顶级天赋,也想好了未来的方向,就不该被这的那的分心太多。
科研,科研,还踏马的是科研。
赚钱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需要考虑的只有投资和回报。
其他的时间。
自己应该多想想应该怎么推进自己的科研事业,应该如何去深入地接触和推动华夏科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科工产业。
想到这。
许青山念头通达,前途明悟。
如同高三一年的目标是高考一般。
自己也应该给大学生活也制定一些小目标。云雾一经拨开,许青山心中便有了三阶段的小目标。
第一阶段,尽快完成本科学业,等待自己的产业初始成型。
第二阶段,直博期间申请四青,成立属于自己的青山资本。
第三阶段,聘任教授申请杰青,龙江会科研中心全面应用。
这意味着许青山必须在未来几年里尽快地做出够硬的成果。
无论是四青人才基金,还是杰青,在学历上并没有硬性的门槛要求,因为几乎所有能够做出成果的顶级学者,没有谁的学历会是博士往下的。
这也同样意味着。
如果许青山的成果足够突出,足够优秀,甚至优秀到能够打破一些默认规则。
那他完全有可能在博士毕业之前就把许多科研基金拿到手。
就像每年国家杰青基金的最低年龄的学者,正常来说最年轻的学者年龄会低到35岁之间,而最年轻的杰青,甚至还有29岁的。
例如金陵大学今年刚入选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的周志华教授,1973年生人,01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02年破格聘为副教授,03年就获选杰青,同年聘为正教授,04年当博导,06年就开始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了。
像这种优秀的年轻科研天才,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会予以优待。
而此时许青山所展现出来的天赋,甚至很有可能会把这种优待再往前推进一大步。
就像许青山此时已经给出了《数学年刊》这种数学领域四大顶刊的成果,就算他后续没有更多更大的成果,只要他能顺利毕业,出国兜一圈再回来,水上一些论文,他都能回京大担任副教授。
当然。
他的野望不会止步于此。
关于周氏猜测的论文已经推进得差不多了,许青山如今在思考是继续发表在《数学年刊》上,还是抱着集邮四大顶刊的想法,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