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远恰巧看了那期节目,然后颇有感触,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写成了小说,小说就叫《官司》。
然后张国利看到了小说,他觉得不错,推荐给了冯小钢。
当时这部戏是太合民众的电影项目之一,想要拿它为太合民众打响头一炮的。
谁知道后来两人因为理念不同,公司分家,《集结号》因为是电影项目,很自然的被分给了冯小钢。
张辰也考虑过要不要截胡《集结号》,但反复考虑之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这部戏的争议点太多了。
原著里,被安排殿后任务的原本不是谷子地所在的连队,之所以他能够殿后是自己争取的。
在我们的队伍中,这种有危险的任务大家都是抢着上的。
但冯小钢为了制造矛盾点,将这块给改了,变成强行摊派。
不止这点,电影对于原著的很多改变都很差劲。
比如小说里,殿后任务是有明确底线的,就是‘坚持到天黑’。
然后到了电影里就变成了‘集结号是唯一的撤退指令,没有听到集结号,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能撤退’……
而在最初的故事里,撤退条件其实是两个,‘坚持到天黑’或者‘听到集结号’……
满足任何一个就可以撤退。
这一通魔改就很扯了。
属于强行制造矛盾,而且有抹黑的嫌疑。
最大的魔改在主题方面。
原著的主题是‘复命’。
即完成阻击任务后找不到部队,需要证明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这才是谷子地的心结。
电影将矛盾升级为“欺骗”,设定团长故意未吹响集结号,导致九连全员牺牲,谷子地的执念变为为战友正名,并质疑上级的决策。
冲突性的确变强了,但看的人憋屈。
说白了,冯就是不相信以前的人为了信仰,为了一些现在人理解不了的东西可以去付出生命。
他理解不了,然后就自己一通乱想,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曲解那时代人的动机。
等《集结号》整部电影看下来,你会质疑那场战争的正确性。
可那是解放战争啊,这有什么好质疑的。
其实,冯并不是个例。
不知道是不是和西方学的,那段时间,社会上特别流行反思和质疑~
反思,就是反思事情的本质是不是如我们了解的那样?
比如抗日战争,所有华夏人都觉得我们是在抗日。
偏偏就有人要用日本人的视角拍一遍,在日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