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忙慌的来跟你通气。咱是个武夫,粗,还得你们读书人的高见。”
“让我想想。”韩宜可寻思片刻,站住道:“一是,就像平兄说的,要绝对要保密,此事只能你知我知,如果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那当然。”平安点头。
“皇上还特意吩咐,对诸位殿下也要绝对保密,要是让他们发现,咱俩知道他们的存在,历练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要是跑到你衙门里住下,你是撵还是留?”
“那都是大麻烦。”韩宜可苦笑不止,这他妈什么事儿啊?
他便接着道:“不过也不能放任不管,在殿下们不知道的情况下,适当的给点帮助,让他们能体验到百姓生活就够了,也不能太难为他们。不然,咱们将来,呵呵呵……”
“是是是。”平安倒吸口冷气道:“还是你老弟细,咱不能让他们吃太多苦头,不然殿下会记恨咱们的。”
“这些事我来安排,至于安全嘛,当然是平兄负责了。不过我这边也会留神的,有什么情况及时通气。”
“明白。”平安点点头。
两人又仔细商议一番,敲定了联络方式等各项事宜,这才分道扬镳。
第七十五章洪武大移民
打那天之后,韩宜可的工作重心,就从河堤转移到移民事务上来了。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要尽快完成移民安置,这样还能赶上今年的春耕。
因为移民安置工作本就是两淮,乃至整个北方地方官的重中之重。
从建炎南渡算起,整个北方被异族统治了两百多年。尤其是元朝统治的八九十年里,蒙古贵族在华东华北平原跑马圈地,将大量良田变成他们养马的牧场,使汉族百姓无立锥之地。
汉人只能要么造反,要么逃亡,百十年下来,整个北方千里无鸡鸣,荒草连阡陌,许多乡村人烟断绝,彻底消失在朝廷的版图上。北方汉人锐减了百分之九十……而且是跟金朝的数据相比。
两淮地区还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直杀的江淮一带‘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江淮第一城的扬州城,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洪武初年,朱元璋命太子巡视江北,朱标目睹这一人间惨状,走一路哭一路,摧心裂肺,难以自持。
朱元璋不得不提前召回太子,不然朱标能活活哭死在路上……
是以尽快恢复北方人口,便成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头等要务。
幸好朱老板是有大魄力的开国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