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贸易不受限制,走私便会消失。倭寇失去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自然也没法招兵买马了。
“此外,海上贸易还会给朝廷带来巨额的收入,足以供养一支强大的水师,保护大明永绝倭患!所以老朽才说,海禁反而会让倭寇壮大,开海才是消灭倭寇的良策!”
“好!”朱桢拊掌大赞道:“汪先生这三策皆乃真知灼见,本王一定会转达给我大哥和父皇的。”
“老朽惶恐。”
“汪先生,可愿意随我入京,以备召见啊?”朱桢笑眯眯邀请道。
汪大渊神情一振,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重重点头道:“老朽愿意。”
……
接下来几天,朱桢便让汪大渊给自己讲述海外见闻解闷。
汪大渊见多识广,又读过书,口才极佳,讲起自己的经历来绘声绘色,就连李芳远和高达都顾不上吵架,听得入了迷。
他们听汪大渊讲,自己二十岁时从泉州出海,过琼州、穿西沙,经交趾和占城,到达吴哥王朝统治下的真腊。那里有与中土迥异的诡异佛寺,还有立着金象的华丽宫殿……
“吴哥窟啊……”朱桢顿时恍然,有一种历史照进现实的感觉。
通过汪大渊的讲述,他大体了解了此时亚非大陆的主要玩家,把那些国家一一对上了号。
他知道了,此时中南半岛最强的国家,是民风彪悍的暹罗。
南洋最强的则是满者伯夷王国。
印度还是在德里苏丹的统治下。
中东则是马穆鲁克王朝的天下。
以及,蒙古人的势力在海外依然很强大,他们控制着从中亚到波斯高原的广袤地界。
此外,在汪大渊的讲述中,奥斯曼帝国尚未崛起,他甚至更没听过帖木儿帝国的名号。
当然,距离汪大渊上一次去西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那里现在到底什么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不过通过跟汪大渊的交谈,以及此番高丽之行,还是大大开阔了朱桢的眼界,让他忽然意识到,以前很多自以为无解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太拘泥于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一旦把眼界拓宽,放眼海外,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
数日后,封舟抵达南京城。
朱桢惊喜的发现,太子居然带着大侄子来接自己了。
待到舷梯架好,他便迫不及待冲下船来,先叫声大哥,然后抱起胖乎乎的朱雄英亲了又亲。
“哈哈,雄英叫六叔!”
“六父……”憨态可掬的皇长孙,便奋力的含混叫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