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嫌弃,怎么可能嫌弃,您来说,我去下面坐着。”
话都还没说完。
他的人就已经在下面坐好。
还拿出纸笔,一副准备做笔记的样子。
其余的研究人员也是有样学样,赶忙坐好记录的准备。
一时之间。
刚刚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会议室,安静得像是大学课堂一般。
只不过站在上面的是一个年轻的老师。
而坐在下面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专家和教授们。
“李顾问太,太厉害了!”第一次见到这幅场景的高家林不禁瞪大了眼睛,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要知道那可是茅以身啊!
国科院的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
这样厉害的一个人。
竟然和他一样,像是学生一般地坐在那里听讲!
……
李暮好笑地看着高家林。
从其眼中露出的震惊,不难猜出他在想什么。
不过这种事没必要解释。
他直接拿起粉笔,开始讲解泥水平衡技术,道:
“其实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泥浆压力动态平衡地层压力。”
“在泥浆注入开挖面的时候,会形成一层泥膜。”
“这样一来,泥浆的压力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会保持动态平衡,防止开挖面失稳……”
随着他的讲解开始。
下面响起“唰唰唰~”的笔记声。
高家林也很快回过神来,马上投入到记录当中。
……
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李暮和铁道技术研究所的众人,详细地分析了一下泥水平衡的基本原理。
以及泥浆-渣土混合与运输、泥浆的配比与调控等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泥水平衡下盾构机的理想工作流程。
通过泥浆注入,形成泥膜并平衡地层压力。
再使用盾构机刀盘切削地层,使得渣土与泥浆混合。
再利用逆水管道,将泥浆-渣土混合物派出隧道。
派出的泥浆还可以在经过处理设备分离渣土后,继续循环使用。
最后是在盾构机的尾部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衬砌,用于支撑和加固隧道结构。
待他说完之后。
会议室内沉寂了片刻。
旋即爆发出热烈地掌声。
众人一边鼓掌,一边道:
“不愧是李顾问,太厉害了!”
“是啊,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竟然就被这么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