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事情能运作多久,也需要看封敖的政治智商。
万一封敖没能经营好这件事,让朝廷知道了,那朝廷必然会追究,那这条让陇西壮大的路子也就走不通了。
正因如此,这件事一旦敲定,速度必须要快,要在人心思动前把山南西道的饥民都弄到陇西来。届时即便朝廷知道此事,自己已然把饥民迁至陇西,便是李忱也奈何不了自己。
想到这里,刘继隆起身走向书房,曹茂紧随其后。
不多时,刘继隆提笔写下了一封书信,转交给曹茂道:“你现在将书信抄写,每州发一份。”
“是!”曹茂连忙接过毛笔,按照刘继隆所写书信,将其抄写在了其它信纸上。
信纸上内容不多,主要是让各州刺史在其境内开设粥棚,要求每二十里设一粥棚,等待武州消息后熬粥。
曹茂很快抄写几份书信,命人快马送往各州治所,交给各州刺史。
做完这一切后,他便与刘继隆留在了武州,等待杨知温的好消息。
在他们等待杨知温消息的同时,杨知温也快马驰往了兴元府。
五月十四,杨知温率领十余骑返回了兴元府治所南郑,并急匆匆找到了在书房陶怡情操的封敖。
“德之回来了?”
见到杨知温风尘仆仆赶了回来,封敖连忙放下手中毛笔,上前牵住了他的手。
杨知温见状作揖:“尚书,大事敲定,刘继隆必然不会进犯山南,此外学生还谈成了一件事。”
“何事?”封敖有些诧异,杨知温连忙将口马贸易娓娓道来。
“什么?!”
听后,封敖错愕之下甚至有些惊恐,毕竟朝廷对陇西管制甚为严格,若是知晓他与刘继隆的口马贸易,他恐怕晚节不保。
只是面对他的错愕,杨知温却难掩激动道:
“尚书,此事若成,仅三川饥民便足以让道中获钱数十万贯。”
“凭借这笔钱粮,不论是调遣兵马,亦或者是贿赂朝臣都大有可为,何况还能解决三川饥民之事。”
“尚书,此等机会若是错过,下次便没有了。”
杨知温三言两语间便把封敖说得犹犹豫豫,他想干,又担心事情败露,晚节不保。
见他犹豫,杨知温便知道事情大有可为,接着说道:
“至尊向来不喜先帝旧臣,尚书与我皆为先帝旧臣,因此朝廷多有为难我等之举。”
“眼下三川饥民聚集,若是再次发生屠戮之事,尚书依旧要被论罪罢黜。”
“尚书年过六旬,还能享受几年?”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