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
“朝廷若是想要围剿陇右,先不提良将,单说兵将就不该少于十万。”
“以下官在东川的了解来看,征调十万兵马围剿陇右,每月所耗不下三十万贯,每岁接近四百万贯。”
“以节帅对陇右的经营来看,即便朝廷征调十万兵马进逼,短期内也难以拿下陇右。”
“只要日子拖长,淮南等地必然动乱,届时流民四起,哪怕拿下陇右,局面也不好控制……”
说到这里,李商隐又觉得自己把刘继隆说的太差,又找补道:
“更何况即便拿下陇右,也未必能拿下节帅,节帅大可率兵撤往吐谷浑,占据吐谷浑自立。”
“吐谷浑我是不会去的。”刘继隆将其打断,随后说道:
“当今的这位至尊倒是想要对我动兵,但他决断不足,担心短期拿不下我,故此以安抚为主。”
“即便后续有新君即位,也需要考虑清楚国库情况,才敢对我下手。”
“不过陇右的位置确实重要,朝廷始终要对我下手,到最后就是看谁的战略定力更足罢了。”
陇右的位置太重要了,唐廷不可能放任不管。
陇右愈强大,关中愈不稳。
正因如此,唐初开国时,李世民才会在入主关中后,先对薛举动手。
现在的刘继隆相当于小号薛举,唐廷对他需要格外小心。
不过不管怎么样,唐廷始终还是会对他动手的,而他也一直准备着。
如今陇右许多城池关隘都是夯土包砖,即便唐廷从索勋那里获取了配重投石机的技术,短期也拿不下他。
只要唐廷短期拿不下他,他就有资本和唐廷和议。
当然,他更希望自己能挫败唐廷攻势,趁机夺取秦、凤诸州。
但战争爆发前,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做到这一步。
“若是节帅与朝廷开战,那必然要谋求向外扩张,而节帅在陇右的制度,恐怕便不适用对外了。”
李商隐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刘继隆听后也颔首表示认可。
“这套制度,确实不适用其它地方,但那是以后的事情。”
“兵法讲究因地制宜,理政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点上,义山大可放心,我并非迂腐之人。”
刘继隆做出了保证,李商隐听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刘继隆自持天赋,故而听不进去任何建议。
现在看来,他还是看低刘继隆了。
刘继隆的气量,远比如今那位至尊高,高出好几个高度。
“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