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多月,犯事官吏及牵连亲眷不过一百多人,相较曾经来说,自然算得上进步。
“把这些人一并送往甘州,另外曹茂你替我写信,把朝廷犒赏绢帛的事情告诉他,就说那批绢帛,便用来抵消这两千多人了。”
朝廷发给河陇十万匹绢,这些绢可不是单独给陇右的,而刘继隆也不想因为几万匹绢闹得不可开交。
既然如此,不如用这批人做买卖,把这十万匹绢留下。
他倒是不担心张淮深不同意,毕竟河西虽然在这几年攒下了些家底,但底子始终太薄了。
若是张淮深得知朝廷犒赏绢帛,而他不用费任何钱粮,便能换得两千多丁口,他心里自然会十分高兴。
两千多丁口,若是再在当地婚娶,那就等于同化了两千多人,并且还能不断繁衍出汉口。
这对于张淮深来说,绝对是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对于刘继隆来说也不差。
张淮深在西域站的越稳,他就能依靠丝绸之路获利更多。
思绪间,他们已经走下了凤凰山,各自骑上了军马。
山下两侧绿意盎然,夏风吹过,麦田如绿色地毯般起起伏伏,异常好看。
“还有一个月就收割夏麦了,届时得抓紧播种粟麻等作物。”
临州是两年三熟的地区,加上又是河谷,自然要比陇右其它地方温暖些。
田间,不少百姓正蹲着除草,而凤凰山脚下则是有许多前来割猪草的老人。
“节帅!”
瞧见刘继隆从国殇墓园下来,这些百姓都会自发的朝刘继隆打招呼,隔着老远作揖。
刘继隆在马背上对他们招手回应,双方脸上笑容洋溢。
不多时,刘继隆在百余名精骑的护卫下向狄道城赶去。
官道两侧都停放着牛车、挽马车,一眼看不到边,可见狄道使用畜力之多。
不止是狄道,可以说整个陇右的畜力都比较多,每户百姓都能分到一匹挽马或一头耕牛。
哪怕那些刚刚被安置好的百姓,也能在安置下来后,获得同样的畜力。
若是放在战时,陇右绝不可能有那么快的发展,但这几年的太平让陇右高速发展起来。
牛马牲畜及家禽数量每年剧增,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吏治清明。
事实证明,只要分配公平,便很难出现极大的贫富差距。
如长安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绝不可能出现在陇右治下任何一处地方。
盘子小,刘继隆能看过来,人心也没有变化的那么快,加上平民子弟读书当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