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公孙瓒打得什么仗啊?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二月。
大陵城南,浓烟滚滚,铸造声铿锵作响。
张虞领着州吏巡视冶炼兵器的工官,因工坊内温度甚高,张虞不由扯了衣领。
“大陵工官有多少工匠,能制多少甲胄、兵器?”张虞问道。
护工郭钧弓着身子,说道:“禀君侯,大陵工官本受大司农所督,因并州临近边塞,各类工匠上千余人,必要时能征召周遭百姓帮衬。”
“依大陵工官现状,刀、斧一岁能各出五千多把。至于弓弩若前年有所准备,当年制作弓弩至少能有三千多张。至于甲胄,铁甲一副需费三个月,前后经二十余人,故若是倾力铸造铁甲,一年能制作两千多领。”
“元常,大陵工官规模为并州诸郡工官之首,今竭力铸造铁甲,仅能交付两千领,纵加上诸郡工官倾力铸甲,离一万两千领之数亦相差甚远。”张虞望着制作甲胄的流水线作业,说道。
钟繇说道:“在下已将流民中工匠及其家眷迁至汾水新城,再设晋阳工官,为大军铸造兵、甲,竭力为大军供应甲胄。”
说着,钟繇拾起已冷却的鳞片,说道:“鳞甲少则有数百上千片,多则两三千片。鳞片若是齐全,皮绳连缀,熟练者两三日能成一甲。故锻甲之重,在于锻造鳞片。”
“今我欲让晋阳工官全力铸造鳞片,由善手工妇人连缀鳞片,料想至岁末,或许能有一千多领铁甲。河阳军怕是供给不上,让高平、云中二军大部配备甲胄,应不成问题。”
张虞把玩着手中鳞片,努力想起了前世参观甲胄博物馆中的布面甲。
布面甲起源于唐,而后被蒙元沿用,明朝将布面甲发扬光大,并将甲融合进去,形成具有保暖能力的布面甲。
当然了,同时代的火器的发展,也是推动布面甲取代扎甲的关键因素。
而明朝之所以大面积推广布面甲,其本质在于布面甲比扎甲(鳞甲)便宜,其铸造技术不高,诸如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都能铸造,利于快速制作推广。
为何布面甲比扎甲便宜呢?
其根本在于鳞片数目上,甲胄本质由鳞片堆积而成,因连缀工艺不同,以及形状不同,因而才有不同种类的区分。
如扎甲由细条鳞片串接而成,而布面甲则是将甲片固定在布料上。二者成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成甲片数的差距。如鳞型重甲的甲片大概接近三千片,而布面甲的甲片才五百多片。
不谈甲片大小问题,甲片数目相差了六倍之多,虽然导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