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球形货船都需要专门设计。
解决了中微子望远镜的问题,接下来便是粒子对撞机了。
在这里,李青松又遇到了一些困难。
粒子对撞机的外形可以分为环形与直线两种。环形的还好说一些,大不了造一艘圆环状的飞船也就是了。
但直线型的粒子对撞机就有些难搞。
它实在太长了。
最长的一个,其长度甚至有30公里!
在此之前,李青松所建造的尺寸最大的飞船,长度也不过6公里而已。这一下子就扩展了五倍。但这也没办法。
运输阶段可以将其拆卸运走,等到它要工作的时候,总不能就让它以百分之几光速的速度暴露在星际太空中吧?
总得造一艘飞船把它装起来才行。
没办法,李青松只能再度设计了一种竹竿状的飞船,令其自备动力、防护力,连带着还造了设备间、观察室、超算基地、人员后勤基地等等,将这一台粒子对撞机容纳了进去。
因为这飞船实在太长,又太细的缘故,其推进器方面必须要经过特意的设计,推动力必须严格保持一致。
普通的飞船,因为自身便具备合适的力学结构,哪怕推进器出力略微不一致也没关系,船身强度会屏蔽掉这个问题。
但这艘“竹竿”飞船,推进器推进略微不一致的话,可能就直接断掉了。
经过一连串的测试、改进,等等等等,耗费了好大力气,李青松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之相比,那些环形对撞机倒是没怎么麻烦。
解决了对撞机,接下来就是引力波探测器了。
相比起粒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器更加麻烦。
粒子对撞机或者是长条状的,或者是环形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但引力波探测器是“7”字形的。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它有一个横轴,一个纵轴。两根轴都有数公里的长度,但却仅仅只通过一点相连。
传统的引力波探测器其实不需要轴,只需要几台激光发射器,相互之间通过激光连接即可。
但李青松在这漫长的研究之中逐渐发现,想要将探测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就算是星际太空的真空度都也还不够,必须要使用人工手段营造出更高的真空度才行。
由此,就必须要有一条管道连接这些激光发射器了。
因为唯有实体的管道,才能维持内部极高的真空度,才能让激光不受任何干扰的前进,以获取到最高的精度。
这两根管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