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子的对撞仅仅只是粒子对撞机的一种。在其余的粒子对撞机之中,李青松还在进行重离子、中子、正负电子等等许多粒子的撞击,撞击形式也五八门,有设置标靶撞击的,有两束粒子束对撞的,有环形加速,加速许多圈,一直加速到极为接近光速的速度才对撞的,也有直接对撞的。
阵列望远镜方面,李青松则将数万台大型望远镜释放到了舰队外侧,让它们自主悬浮在太空之中,一边维持着与主舰队相同的航速与航向,一边组成阵列,获取到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口径,然后对深空天体展开了研究。
恒星、星云、星系,乃至大尺度的宇宙结构,譬如星团、星系团、超星系群、宇宙纤维结构等的演化时间通常要以亿年为单位计算。
死守一颗恒星或者一个星系,等待着它慢慢演化然后探究这演化背后的原理很显然是不行的。
但幸好,宇宙足够大,星体足够多。而星体既然多了,就必然包含所有生命阶段的每一种恒星、星系、星团等等结构。
它就像是标本一般,只要观测它们,便能纵览宇宙从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的所有演化阶段。光以光速传递,一年时间传递一光年。
宇宙总年龄为大约138亿年。那么,如果李青松想要研究138亿年之前,宇宙刚刚诞生之时的天体状态,便只需要观测大约138亿光年之外的天体就行了。
因为138亿光年之外的天体发出的光芒到达李青松的舰队,恰好便需要约138亿年时间。
如此,李青松现在看到的它们,便是约138亿年以前的它们。
当然,这有一个问题,那便是它们的距离太远了,光线实在太过微弱。
这便需要提升望远镜的性能,提升望远镜的口径才能看到它们。
幸好,李青松的阵列望远镜技术足够先进,所携带的大型,乃至巨型望远镜的数量也足够多,才能勉强看到它们,进而对它们展开研究,以获取宇宙早期的状态信息。
引力波望远镜也开始了工作。
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经过的时候,物体的尺寸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就比如引力波的两条探测臂。当引力波经过时,它的一条探测臂会变短,另一条会变长。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这种变化会发生每一种物体上。飞船、战舰,乃至行星、恒星,全部都会发生这种变化。
但这种变化太过微小,仅有引力波探测器能察觉到。
因为引力波探测器的探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