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额外抽调了十万名克隆体的脑力,让他们除了思考有关这座探测器的事情之外,别的什么都不做。
但就算如此,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怎么够用?
不要忘了,10^36年仅仅只是质子寿命的下限而已。它的真正寿命是多久,此刻李青松并不知道。
万一它的寿命是10^46年呢?这样的话,从概率学方面来看,一年时间内,这台探测器探测到一次质子衰变事件的概率便仅有数亿分之一了。
就算它的寿命没有那么长,李青松也需要考虑更多额外的事情。就算李青松已经尽可能的提升了精度,也不可能做到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极有可能就算发生了质子衰变,也会被探测器遗漏,或者误判为中微子事件。
就算李青松能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想要研究透彻质子衰变的过程,也不是区区一次观测就能确定的。
那需要数十万次,乃至数百万、千万次的反复观测,才能真真正正明确它的全部模式和过程,最终将其化作理论,补充到自己的大统一公式框架之中。
这样的话,一台探测器怎么够?
事实上,李青松在质子衰变探测方面,规划的探测器不是一台,不是十台,而是1000台!
精度不够,概率太低,那就数量来凑!
换做普通的电弱文明,这种超大型的大科学装置,一整个文明可能造个三四个就差不多了,再多便支撑不起。
就算工业基建能力可以撑住,人才储备方面也支撑不起。
这玩意儿又不是造出来放在那就能自动运行的。它还需要大量的顶尖科学家投入进来才行。
一台探测器就需要至少一万名以上的顶尖科学家!
仅仅建造少数几个,然后想尽办法,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依靠水滴石穿,缓慢迭代优化的方式,尽可能提升探测精度,以图探测完全质子衰变的过程。
但此刻,李青松哪儿有那个时间!
就算李青松有这个时间,他也不会那样做。
放着超强的工业实力不用,反而走普通电弱文明的路子,那不是傻了么?
就是要走暴力破解,就是要走力大砖飞的路子,这才是李青松的强项。
于是,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数万艘小型科考船开始向着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那几乎无数颗较大的小行星、矮行星飞去,全面考察它们的地质构造、元素构成等数据,挑选合适的建造场地。
它不能太大,否则自身重力太高,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