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口气。
可以进入观测阶段了。
此刻,在这内层球壳内部的质子数量已经达到了10^39颗。以质子寿命为10^37年计算,平均每年,在这台探测器内部会有约100颗质子衰变。
以探测精度为20%计算,如果一切顺利,李青松每年应该可以探测到20次质子衰变事件,平均约18天一次。
在探测器进行到正式运转阶段后,李青松便停止了探测器内部的一切机械运转任务。
现阶段工作在其内部的设备仅有一些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噪音和振动的电子设备而已。
它们没有齿轮,没有传送带,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振动。
同时李青松还撤走了一切工作在其内部的人员和机器人,对于外部的任何可能到来的撞击事件,李青松也严防死守。
哪怕是小如尘埃的撞击,李青松也会将其拦下。
目的仅有一个,让这台探测器保持几乎绝对的静止,绝对的安静。
时间便在李青松的耐心等待之中悄然流逝着。
某一天,装备在内层球壳之上的精密探测设备忽然间向李青松报告了一个振动信号。
有某个极为轻微的振动发生了。
李青松一颗心瞬间提起。
操控着数万名克隆体快速检查了探测器这一段时间的所有运行资料,排除了一切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之后,李青松终于满是激动的做出了一个判断。
这一次振动几乎不可能是因为误差引起的。而,在排除了几乎一切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之后,这次振动的来源便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性。
它来自探测器内部!
基于探测器的结构和探测机制,这一次振动几乎只可能来自质子衰变!
便在那数量高达10^39颗的质子之中,有一颗质子忽然间自发衰变为光微子,然后从探测器内部逃逸。
它的忽然消失在内部留下了一个极为微小的空腔。而基于外部那巨大的压力,周边的氢原子不得不快速填补这个空腔,进而因为相互之间的猛烈撞击,引发了一次振动。
这种模式,倒是和核心塌缩型超新星爆发差不多。
核心塌缩型超新星也是因为内部忽然间失去支撑,大量物质下坠,相互撞击才引起的。
此刻发生在探测器内部的这一次撞击的能量密度极高。但和超新星爆炸相比,它的总能量便极低极低了。
就算压力再高,撞击速度再快,也仅仅只是一个原子核的空腔而已,又能有多少?
其整体强度甚至比地球上一片树叶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