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公的意思是?”
“大唐天子统御四海,日光之下,莫非臣妾,这个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王文佐道:“但这个对于如何解决我们眼前面临的困难并没有什么用处,莫说这些羌胡部落,就算是吐蕃人,也曾经向大唐纳贡称臣,但该扰边还是扰边,该打仗还是打仗,名义毕竟不能当饭吃,国与国之间归根结柢还是利害二字!”
“是呀!”伊吉连博德叹了口气:“其实东国那边也一样,虾夷人时叛时服,强则起兵,弱则卑服,全无廉耻节义可言!”
“东国那边与这里不同,东国虽然荒凉,但土地平旷肥沃,又有金山,只需好生经营,自然便能将其同化。松州这里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这里的羌人过了一千年后还会是羌人,用蛮力是不成的!”
“那明公是打算?”
“以羌治羌!”
“以羌治羌?”伊吉连博德问道。
“不错,就拿这松茂道做例子吧!我会将其按片划分给各部,然后每个部落都能从途径自己地域的商队身上得到“礼物”,但这礼物可不是白拿的!他们必须保证商队在自己的地段不会受到盗匪的袭击、如果遭遇到灾害气候、麻烦,他们必须想办法救援,当然商队也要为他们的服务支付报酬!”
“这倒是个好办法!”伊吉连博德点了点头:“不过恐怕有些部落不肯接受这种做法,说不定他们不在自己的片区抢劫,去其他片区抢劫呢?还有那些没有被划分到片区的部落呢?他们应该不会接受这条件吧?”
“这个无妨,那最后由我来解决好了!至少那时候我应该不会缺向导和同盟军了!”王文佐笑道:“我已经把划分片区的凭证都想好了,你觉得叫敕书如何?”
“敕书?”伊吉连博德皱起了眉头:“这个名字不太好吧?不是只有朝廷才能发布敕书吗?”
“这倒是!”王文佐点了点头:“那你觉得用什么名字比较好呢?”
“判书,《周礼》有云: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又有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质剂傅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也!《文心雕龙》云:卷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
“好,好,好!”王文佐被伊吉连博德这一番掉书包给镇住了,什么叫文化输出,一个倭人贵族给唐人将军讲解华夏经典,这就叫文化输出。王文佐之所以一开始想用“敕书”作为颁发给各个羌胡酋长划分商路片区的凭证,是受到了后来明朝治理东北地区做法的启发,当时明王朝给东北女真部落首领颁发敕书官印,凭借敕书,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