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铝的热度会随着体积变小,热量增大,当然也是有上限的,不过总体上跟体积成反比。
但是势能是跟自身形变有关,并不是体积越小越好,有个存储上限的问题。
就比如一个很细的弹簧,用一个极大的力将它压扁,实际上它能产生的力有限。
同样的如果弹簧很粗,用一个同样的力来压缩它,很可能只产生极小的形变,转化率很低,只能存储的少量势能,其他部分则是以做功的形式消耗掉了。
所以在势能转化上,其实是有个最优体积解,不过这最终只能靠实验。
这实验就只能交给邹云新了。
方法很简单,取最大和最小两个铁块,转化势能,看一下能将同一个物体弹多高就可以了,然后淘汰掉势能弱的,看情况缩减体积再继续对比尝试。
跟数学上的二分法求特定解有些类似。
只不过这里中间值并不好取,不过也不需要找到最优解,只需要测出体积在大概范围就可以。实验很快结束了,最终挑选出来的铁块大概直径2毫米,高度也刚好是2毫米的样子。
以这个体积大小可以产生目前他们的极限势能。
接下还要看一下弹道的口径,这个要看弹射物的直径,也就是炸弹的大小。
最终还是来到了做炸弹这一步。
按照之前陆雨宁的想法,跟以前铁锈炸弹的做法类似,只不过在外面包裹一层铝渣。
不过外部材料就不能用普通塑料了。
材料有两个选择,一是木头,二是高密度聚乙烯。
主要是要考虑炸弹本身的热度问题,按照邹云新的异能情况,铝粉应该是会非常热,远远超过塑料的熔点。
可能炸弹还没射出去,外部包装就溶掉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爆炸的能力。
高密度聚乙烯的熔点其实也不是太高,应该在110摄氏度。
而木头的熔点则是相对来说高了很多。
但是木头的问题是太重,同样厚度的木头要比塑料重很多,另外就是木头的韧性要差很多,同样厚度情况下,爆炸的威力可能比不过塑料外壳的炸弹。
这也是之前为什么陆雨宁没有选择木头做势能炸弹。
不过改良过的炸弹是通过投射器发射的,威力也主要是靠高温烫伤能力,所以木头就要比塑料好很多了。
最终方案敲定,这东西做起来很简单,炸弹还是原来的做法,只不过再用木质材料做一个夹层,把铝渣放进去就行。
陆雨宁很快按照想法把炸弹做了出来。
第一次试爆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