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重建锦衣卫之时,他和史可法说的那些话,心中只觉得好笑。
他早就猜到了史可法和马士英终究会因为自己和李邦华的存在,与始终坚持北伐的高弘图为敌。
因为某些历史原因的影响,史可法和马士英在历史上好像是水火不容的正反两派,史可法还因此被马士英排挤走了,到江北抗清。
但两人其实只是在个人操守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而已,在对清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多大分歧,都竭力支持“联虏平寇”。
在原本历史上,多尔衮还给史可法写过一份带有强烈威胁性质的书信。
而史可法命进士黄日芳起草回信后,还因为黄日芳的答书原稿“词颇峻”,恐触怒清廷,说了一句:“不必口角也”,然后亲手删润定稿,简直可笑。
当然,若是真的要说能力强弱,马士英在政治斗争上,是完全碾压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
事实上,此时当政的一众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能力浅薄,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面对国家危亡,非但不思进取,还总因为一点委屈排挤,就辞官隐退,明哲保身。
不仅如此,这些大臣勋贵们,仇视大顺,大西,远胜于多次入塞劫掠,并已经攘取畿辅等地的满清,在“借虏平寇”的如意算盘下,对后者常常一味退让。
如今,若不是有朱慈烺坐镇宫廷,马士英恐怕早就已经把这些所谓的“正人”赶出内阁,甚至逼得他们纷纷辞官了。“朕明白了!”朱慈烺轻轻叹了口气,“若是没有数十万之兵,数百万之饷,十余万战马,二三年积攒之器械,进军山东,恢复山河,便只能是妄谈。”
“陛下英明!”史可法和马士英闻言,顿时都松了一口气,齐声唱道。
这便代表着陛下已经意识到了高弘图的北伐之策根本不可取。
“可以当前朝廷之财政,要多少年,才能练出数十万之兵,攒下数百万之饷,南方各省,又如何养出十余万战马,如此宏大之兵,二三年攒下之器械,真的够吗?”
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朱慈烺话锋一转,又把这个难题抛了回去。
“所以,臣一直说不可操之过急,北伐之事,必须要徐徐图之!”史可法一时没有看清楚风向,还得意洋洋,昂首挺胸答道。
“徐徐图之?”朱慈烺眉头紧皱,语气更是极为不善:
“既然知道北伐需要如此宏大之兵马,朝廷财政十数年都无法满足,为何你们此前还总说要徐徐图之,既不愿开辟新税,也不肯增加兵事开支,难道鞑子会等着朕徐徐图之吗?
若按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